红网时刻新闻11月21日讯(通讯员 汪洋)初冬时节,漫步湖南祁阳城乡,文化阵地焕发新活力,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理论宣讲绽放时代光彩,一幅以精神文明为底色的“幸福图景”正在这里生动呈现。
文化阵地“活”起来:从农家书屋到精神家园
“以前农闲就看电视、打牌,现在‘稻香书屋’能学种稻技术,镇中心书屋能听政策宣讲,日子有意思多了!”在进宝塘镇赤梓塘村的农家书屋里,村民李建国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座看似普通的农家书屋,却是祁阳市269个提质升级书屋的缩影。截至目前,这些书屋已覆盖全市22个镇(街道),实现了从“单一阅览点”向“乡村文化综合体”的转型升级。
在观音滩镇东泉村,副支书李谷生是书屋的受益者。2024年春耕,他种植的50亩稻田亩产连续两年“卡壳”,正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实用技术》这本书让他找到了解决方案。更让他惊喜的是,书屋很快联合镇农业服务中心开展专题讲座,专家现场指导他调整种植方案,年底5亩地多收了800多公斤稻谷。“现在农闲时,我天天来书屋‘充电’,还拉着10多户种粮大户一起学农技。”李谷生笑着说。
为了让文化服务更精准,祁阳市创新推出“书屋+”多元模式:“书屋+农技培训”成了产业发展“智囊团”,今年已举办培训30余场,惠及村民3200余人次;“书屋+儿童托管”解决了300余户家庭的“看护难”问题;“书屋+非遗传承”让祁剧、小调等传统文化在乡村焕发新生。

改革提升后,农家书屋平均日人流量从5.6人次增至25人次,周均开放时长从15小时延长至50小时,村民文化生活满意度达98.6%。
文明新风“树”起来:从移风易俗到精神共富
“现在办事不攀比、不折腾,省心又省钱!”这样的称赞,在今天的祁阳乡村不绝于耳。变化背后,是祁阳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的扎实努力。
该市建立“市级统筹、部门联动、镇街主抓、村社落实”的责任体系,出台《农村陈规陋习集中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导全市563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新《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具体标准写入其中。

大忠桥镇黄花诗社协会的创新实践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成立丧事礼生志愿服务队,创新推出“追思诗会”等文明治丧形式,用诗意送别取代铺张浪费,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同时,该市创排的祁阳小调《不要彩礼要幸福》、祁剧小戏《彩礼风波》、快板说唱《移风易俗创新风》等一批地方特色浓厚的文艺作品,通过“送戏下乡”深入乡村、社区巡演,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风熏陶。今年累计开展文明主题演出136场次,线上线下受众38万人次。

此外,祁阳市已评选和推荐了100多名各级道德模范和好人,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崇德向善。进宝塘镇河埠塘社区连续15年重阳节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将孝老、互助等行为与评优评先挂钩,形成了“学典型、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理论宣讲“火”起来:从单向传达到双向互动
在祁阳,理论宣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变得“有滋有味”。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讲‘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咱们村来说,就是村卫生室药品更全了、公交车通到村口了、小孩上学路修好了。”在七里桥镇丁庙湾村屋场会上,宣讲员用朴实的话语引发群众共鸣:“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祁阳市创新构建“核心理论+本土故事+热点回应”内容体系,用“祁阳元素”赋能理论宣讲。用“浯溪碑林保护传承”阐释“文化自信”,用“油茶产业升级”诠释“共同富裕”,用“湘江祁阳段生态治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群众对理论“听得懂、记得住”。

线上平台同样“火”起来。“旗扬文明联播”文明实践品牌自2024年3月至今已开展467期,活动累计点击量超2500万,现场观众达20万人次。

特色活动更是“嗨”起来。“唱不过祁阳”百姓大舞台等特色群众文化品牌,让普通市民成为基层文化舞台的主角,涌现出《祁阳就港祁阳话》《唱不过祁阳》等一批优秀节目,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1400万次,全网浏览量超4000万,培育本土优质自媒体人才200余人。创新启动“福禄寿喜 ‘拳’在祁阳”划拳民俗文化展示竞赛,开展十场赛事吸引超万名群众现场观看。
当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生活、温暖人心,便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来源:红网
作者:汪洋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