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详解永州“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开展情况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吴红燕就我市推行“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答记者问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自2015年起,我市大力推行城乡困难家庭“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让农民有了技能、企业多了技工、政府涨了财税、百姓鼓了腰包,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奏响了幸福民生时代的最强音,使一大批困难职工、农民工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走上了脱困解困之路。深秋,记者就该项工作开展情况,采访了市总工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吴红燕。

  记者:您好,请问什么是“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为什么要推行?

  吴红燕:一个地方要实现小康,民富才是真富。而城乡困难家庭又是关键,要让这部分人富裕,光靠“输血”远远不够,重要的是给其“造血”增加能量,而“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就是专门“造血型”的民生工程。

  “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是指,用2至3年时间,为全市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自由择业的每个家庭免费培养一名产业工人,使其掌握1至2项实用的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

  我市作为劳动力输出总量较大的地区,如何将全市400多万劳动力、90多万存量农民工,特别是困难家庭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大军,进而实现脱贫解困,是各级工会组织帮扶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重要发力点。“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正是契合我市劳动力现状和发展定位,加快脱贫解困、打造承接产业高地,加速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记者:如何确保“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落地生根?

  吴红燕:“在扶贫攻坚的征程中,决不能让任何一个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掉队”,是市委市政府最洪亮的声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

  一是高层面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高度重视,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全面推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全市“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协调会,成立了由工会、人社、扶贫等21个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及协调机构,明确了职责分工。同时,市县(区)两级联动,两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培养工作31次,协调解决问题45个。二是强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就业优先战略的工作重点,明确了培训对象、财政支持政策和就业扶持政策,使培训、就业创业和权益维护形成良性互动,奠定了培养工程的运营机制。三是压责任落实。建立培养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市委将“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作纳入全市精准扶贫战略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考绩指挥棒作用,将职责压实到县区、到单位。

  记者:如何坚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

  吴红燕:产业是支撑、培训是手段、就业是根本、脱困是目的。对于困难职工和农民工而言,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实现脱贫解困的根本途径。我们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不仅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三产服务人员、创业带头人等,更重要的,就是从根本上建立起一套与城乡困难家庭脱贫解困相适应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

  我市地方国有企业2015年底已基本完成改革改制,职工置换身份进入社区。为了精准掌握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和帮扶需求,我们通过全市综合治理互联网络平台,在社区(乡镇)网格终端进行摸底登记,按照“乡镇(街道)建档立卡,县区核定汇总”要求,精准分类,建立动态数据库。为1.2万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24.7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建立了动态培训资源数据库,然后实施“一人一策”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打造了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扶持创业的全过程帮扶模式。

  通过“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平台,牵头机构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对各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按照“项目名称不变、实施单位不变、经费渠道不变、工作责任不变”的原则,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项目、培训资金、培训师资进行统筹规划,再以现有职业院校和职业中专为龙头,统一施训,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培训。同时,还实行政府买单、分级负担,免学费、免生活费、给误工补贴的支持政策;大力推进“九补两贷三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城乡困难家庭负担。目前,全市有效整合人社、扶贫、商务、工会以及财政等部门资金1.1亿元。

  实施过程中,第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主动对接技能培训,努力实现稳定就业。如:主动对接园区企业,依托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中大型企业,采取“学校进企业,技师进课堂,订单进学校”和企业“冠名班”等培训方式,培育企业转型急需的技能人才,实现就业和企业的双赢发展。当前,为全市12个国家和省级园区,优先开展了以城乡困难家庭为主的培训120多期1.6万余人,涵盖电子电器、制衣制鞋、机械制造等专业,仅祁阳凯盛鞋业和“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接受培训学员近万人。第二,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主动强化技能培训,努力实现转移就业。如:针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农业工人转身;针对农村困难家庭新生劳动力,强化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1至2门职业技能;针对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崛起,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的导游等技能从业者培训,打造了江华香草源、江永勾蓝瑶寨、九嶷山舜帝陵等一批旅游扶贫精品。一年来,开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家政等20多个行业的培训150多期,推荐就业3万多人,帮助1.1万个农村贫困家庭顺利实现家门口就业。第三,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主动实施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我市为全国首个各县区同步整体推进阿里巴巴“村淘工程”的地级市,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培训”模式,邀请了包括京东、淘宝网等10余家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专家来永州讲课培训、推介交流,全面提高我市电商创业者的从业技能。今年全市已举办城乡困难家庭电商培训班100余期,培训7000多人次。同时,强化创业担保贷款,助推全民创业。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亿多元,扶持3000多人成功创业,带动1.2万人实现就业。

  记者:“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作如何力促我市产业升级和城乡脱贫解困?目前取得了哪些实效?

  吴红燕:我们把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作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发展和加快脱贫解困的驱动力。一是推动了劳动者素质大提升。今年,累计培训各类劳动力2.3万人,具备一门职业技能的占90%,一门以上技能的占30%,超过80%在本地就业创业,入职收入较前平均增长20%以上,实现了就业增收,促进了脱贫解困。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通过培训,造就了8000多名技能型农业工人,释放田野活力,推动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如:“道州灰鹅”通过在繁育提纯、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等各个环节的培训和指导,形成了种鹅自繁、仔鹅自供、商品鹅共销、鹅加工产品市场化的联合互动体系,辐射全市六个县区120多个养殖基地,带动农村贫困家庭1100多户参与。三是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大繁荣。如:通过培训旅游服务业和电商从业者,全市电商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创业者近1万人,带动就业8万多人,其中1.8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电商创业就业;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带动1200户返乡困难农民工在产业发展中分得“红包”。四是推动了园区产业聚集和升级。目前,世界四大著名运动鞋品牌已全部汇聚永州,年产鞋量达到1.2亿双。长丰集团、凯盛鞋业、湘威鞋业等公司在我市不断拉长产业链,定向培养后的从业人员同比增长90%。五是推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在工会组织的引导和督促下,近年来,我们强力推进中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约,提高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和履约率,职工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与此同时,以工会四级帮扶网络为纽带,以分布在企业、社区的867个帮扶站点为触角,精准帮扶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使许多劳动关系矛盾都能在基层得到解决、在萌芽状态得到化解。

  自我市推行“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脱贫解困工程以来,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共培训城乡困难家庭劳动力6.2万人,推荐就业5.5万人,实现脱贫解困4.2万人。各县区也坚持因地制宜、主动作为。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培训所需的产业工人,强化技术技能培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祁阳的“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如火如荼;新田建设“智慧新田”大数据平台,使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等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贴心服务;江永打造电商扶贫,实现网上销售6.7亿元,开启了县域经济的新引擎;道县专注特色种养殖业,加大技能培训,特色养殖规模大,就业人数多;江华通过产业带动,加大技能培训,仅温氏集团转移就业1.6万人等等。各地“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硕果初现,在家门口走出一条和美永州的“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之路,做到了县县有特色、村村有品牌、户户有亮点。永州日报记者 成丹丹通讯员 唐新辉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