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杆秤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杆秤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
随着时代进程的推进,木杆秤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已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磅秤、电子秤所取代。
在零陵区徐家井路,也有这样一个做杆秤的人,他叫唐金保。从18岁到47岁,他已经做了29年。
5月30日,记者走进他的店铺,感受到这门古老工艺的魅力。
3个小时,50道工序,杆秤是这样做成的
在这个不到十平米的门面内,中间的这张老式案桌占据着非常显眼的位置。“它跟着我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我的每一根杆称都是这张桌子上完成的。”唐金保介绍说。
记者环顾店内,木钻、规尺、刨子、小铁锤,做杆秤用的工具摆满着整个桌子,各种大小杆秤挂在墙壁上。“从一杆这样的方形木到一个真正的手工杆秤,需要三个小时、近50道工序,整个过程都是非常繁琐的。”
唐金保正在打磨手中的木方。“首先将木杆刨平,保证杆秤的正直与圆滑。”
刨秤杆、铜皮包焊、装秤刀、校定盘星、钉星花、打磨、清洗上色等等,唐师傅每道工序都做得十分专注。看得出,他非常钟爱这门手艺。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我们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唐金保说,现在杆秤做得少,也没得哪个来做学徒了。
坚守,为了那门手艺
在记者采访时,有几位顾客光临唐师傅的店,但都是来买电子秤的。
“唐师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做杆秤的?”记者问道。
“我18岁就开始学做杆秤了,到现在已经有29年了。”
“现在杆秤的生意好吗?”
“不如以前了,现在一天卖两三条秤。”唐金保显得有些无奈。他说,现在大家一般都买电子秤。虽然杆秤卖得不好,但还是要做,农村、偏远的地方还是需要杆秤的。
“据你了解,在零陵区做杆秤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人?”
“河西,南边都没有人做了。市场需求不大,做得少。现在来买杆秤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濒临消失的境地。只要还有人使用,我就会继续将这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唐金保目光坚定。
岁月在“钉星”“打磨”中慢慢消逝,唐金保仍旧坚守着这门杆秤手艺。(永州日报记者 吴林)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吴林
编辑: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