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之 张玉成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唐善理
通讯员 张玉成
8月27日,记者采访了永州市委办离休干部王益之,听他回忆了70多年前在山东老家组织周围群众、组建民兵联防大队打击日寇的故事。
今年92岁的王益之精神矍铄,谈起抗战往事,他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站岗、放哨、埋地雷,联防大队震慑敌人
王益之的家乡在山东省黄县汶南区北芦头村。抗战中期,这一带地处革命根据地的边沿,被称为游击区。1943年,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此时我抗日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展。与此同时,日伪军不断在我游击区抢粮、抓人,搞得民不聊生,有时还偷袭我根据地,斗争相当激烈。
王益之回忆说,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民兵在敌后战场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开展游击战、地雷战、破袭战以及反蚕食斗争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组建民兵联防队是根据地边沿地区对敌斗争的一种新的作战形式。
1944年春,汶南区委决定在芦头、南栾堡、殷家前店等8个村组建民兵联防大队,发展队员100余人。王益之被任命为联防大队长。联防大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武装民兵,收集敌情向县区汇报,开展保卫家乡、抗击日伪军的斗争。联防大队的队员由各村民兵组成,联防队员白天搞生产,互帮互助;晚上站岗放哨,集中行动,发现敌情随时投入战斗。联防大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地雷、手榴弹和步枪。地雷、手榴弹由区武装部配发,步枪由各村筹资到县兵工厂购买。联防区域离敌人很近,东至县城、西至北马敌据点均仅有15华里。为了防止敌人夜间偷袭,联防大队开展地雷战,各村都在晚上埋设地雷,封锁主要路口,以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早晨再将雷管取回,以免误伤群众。
配合主力部队打游击,军民联防威力大
王益之回忆说,联防大队成立不久,遇到数十名伪军窜到殷家前店抢粮催捐。联防大队接到情报后,立即出动。一时间到处是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敌人一无所获地跑回了县城。初战告捷,联防大队士气高涨。敌人不甘心失败,多次派小股兵力偷袭联防区域,但都被联防大队采用游击战术击退。
1944年秋的一天,百余名日伪军身着便衣在青纱帐的掩护下,再次向北芦头村逼近。当时王益之正在村口放哨,开始还以为是自己的部队,后来发现他们向村里已形成包围态势,这才断定是日伪军。 军情危急!王益之急中生智,向敌人方向投出一枚手榴弹,而后迅速向村后跑去。敌人紧追不舍。村里的民兵听到手榴弹的爆炸声,立即带着武器出动,别村的民兵也赶来支援。由于敌方火力很猛,联防队员只得分成若干战斗小组与敌人周旋。此时,在附近执行任务的县独立营听到枪声,火速赶来增援,一举将敌人击溃。这次阻击战充分显示出了军民联防的威力。
联防大队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区的斗争形势,由过去敌小股兵力就能随意在这一带骚扰,变为只要日伪军踏入联防的地盘,就会遭到有力的痛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善理 张玉成
编辑: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