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输还是不输,父子俩吵了一架
“宝宝都发烧几天了,再不打吊针,会烧坏脑子!”“你没见最近网上说吗,不能随便输液,打多了,反而对宝宝免疫力不好!”12月21日上午10点,长沙市岳麓区东方红镇中心卫生院前坪,郭旭东和郭磊父子俩正吵得热闹。因为感冒,几天来,郭磊不到2岁的儿子每到傍晚就开始发烧,带到镇卫生院看了两次,感冒药效果不明显,这次医生建议输液治疗。
在这之前,郭磊一直坚持物理降温,反对用退烧药,更反对输液,爷爷郭旭东则坚信,几瓶“水”吊下去,烧保准就退了。
最终,磨不过老爷子的强硬,郭磊还是把宝宝带到医生面前。
“这种情况真的需要输液吗?”当着医生面,郭磊忍不住又问了一次。医生笑道:“这主要还是要看你们,吃药倒是也可以,但从验血的情况来看,孩子血象挺高,口服药怕炎症压不下去,输液快肯定还是好得快些的。”
一阵哭声后,郭磊抱着头上扎着针、眼泪还没干的宝宝坐在了门诊输液室里。此时,这间房里已经有5个宝宝正在输液了,他们的症状都差不多——发烧,咳嗽。
郭磊的这段经历,大概是多数家庭就医过程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输液现象的普遍已经无需赘言,记者当天还走访了长沙市区几家三级医院的门诊输液室,输液大军确实很壮观,大概是最近天气的原因,各家医院几乎都座无虚席。询问中,“吃药见效太慢,还是输液来得快”是多数人的回答。
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倡导门诊“不输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观点已经不是很新鲜了。但11月11日,江苏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的新政,再次让输液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近期传播甚广的一些网文也表示,门诊不输液,是未来的大趋势。
事实上,对于输液的争议,绝大多数集中在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上。
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曾有报道指出,输液的药物中有六成以上是抗生素药物。
对此,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徐秀华教授指出,表示,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药物中的有毒物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造成损害。而且,输液虽然发挥药效更快,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大,比如输液过快,可能会引发心脏衰竭等后果。
此外,频繁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耐药性,导致某种抗生素对治疗感染疾病不再有效。
相比输液,口服药物相对安全。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以及肝脏,身体会有一个过滤,将有毒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再输送到全身。
基于这些原因,目前门诊“不输液”成为医学界新的共识。
2014年8月,安徽省将53个病种纳入“负面清单”,不允许进行输液,并规定这53种疾病如确需输液,应附情况说明。
2015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医疗机构要对静脉输液使用率、静脉输液人均使用袋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和管理。
2015年11月,江苏省下发通知,规定明年年底前,除了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担心:矫枉过正——该输不敢输,门诊变住院
在门诊“不输液”成为宣传热点的同时,其可能导致的反作用也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担忧。“过度鼓吹‘门诊不输液’,可能反而导致耽误治疗或过度医疗的问题。”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高纪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江苏等省份“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的做法,目前湖南不会进行仿效推广。“二级以上医院门诊不输液,其出发点是很好的,是为了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但也要当心政策制定不完善可能导致的其他问题。”
高纪平表示,由于有些疾病达不到住院或急诊的要求,但又确实需要输液,这部分病人很可能在这一制度下“被急诊”、“被住院”,原本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却要住院,反而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高纪平介绍,根据要求,湖南省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处理;问题严重的,予以降低医疗机构等次、不予通过医疗机构校验、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责任等。
“由此可见,输液并不等于输抗生素,杜绝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在于安全用药,而不是一刀切取消门诊输液。而在这一点上,湖南已经颇有成效了。”何学华说道。
解密:本来面目——一种必要且高效的治疗方式
在舆论大规模质疑门诊输液现象时,更多的人可能对静脉输液究竟是怎么回事并不十分了解。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入静脉内。”据长沙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席明霞介绍,静脉输液具有四大作用: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患者,比如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的患者等。2、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常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患者。3、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比如昏迷、口腔疾病)的患者。4、输入药物,治疗疾病,比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解毒药物达到解毒作用;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等。
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何学华看来,门诊输液,其实是临床治疗的一种普通而重要的方法,也是医生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后所做出的慎重选择。
“抗生素的使用,都是针对疾病来使用的,尤其是三甲医院,都会有严格的抗生素使用规定,医院和医保部门,也会进行相应检查。不少医院都把抗生素的使用合格率作为考核医生和科室的重要内容。”
此外,对于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等风险,无论在门诊还是病房,都会有发生;对于抗生素副作用的处理和抢救,都经过规范的培训,而且,在门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都是有一定经验,对处理流程非常娴熟,因此,对大型医院而言,门诊输液与抗生素的关系不大。
“应该说,合理安全的门诊输液,最终受益的是患者及家属,因为其节省了在医院停留的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和减少了误工时间。在病情需要、家属要求和医生认可的前提下,开展的门诊输液,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及家属,也减轻了医院的住院压力。”
建议:取消门诊输液,应有序推进,完善进程
“全民倡导取消门诊输液,这当然有其道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序推进,完善进程。”
何学华建议,取消门诊输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取消私人诊所和社区门诊的门诊输液治疗:由于私人诊所和社区门诊一般没有良好的门诊输液条件、没有抗生素副作用抢救经验和娴熟的抢救技术,从安全角度,可以考虑取消。
2.严格门诊输液范围,对那些无需输液和住院的疾病,均予以口服药物治疗。
3.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应该予以住院,各级医院也应该适当增加住院床位以满足要求。
4.规定不同级别的各级医院,使用抗生素的范围也要有相应差别。
5.家属应该加强对疾病的随访,由于口服药物在治疗效果和时间上,较静脉输液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对口服药物的患者,应该多注意病情是否加重,如有变化,应该及时到医院复诊和进一步的治疗。
来源:红 网
作者:洪雷 汤雪
编辑: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