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纯 通讯员 李淇瑾 袁瑞芳 永州报道
今年上半年,湖南省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向新向好、韧性增强”的良好态势,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新兴动能持续增强。而位于湘西南的永州,GDP增速达6.6%,居全省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7%,居全省第二,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永州航拍。
永州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新能源转型发展功不可没。从“水电独大”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永州以“系统推进、全链布局、生态优先”的生动实践,进入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时代,被外界称为新能源转型的“永州样本”。
“能源洼地”的历史性跨越
永州是内陆山城,曾因“无煤无油无气”被视为“能源洼地”。从“能源洼地”到“绿色福地”,永州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截至2025年6月底,永州电源装机1028万千瓦,发电量从103.8亿千瓦时跃升至214.9亿千瓦时,年均增速15.7%,呈现“多元化、清洁化”特征,风光水火各类型电源要素齐全;新能源装机达到655.4万千瓦、占电源装机的63.8%,成为永州市电源第一大装机主体,新能源装机、发电量排名全省“双第一”。这些瞩目的成绩,让永州实现了从外购电量26.66亿千瓦时到反供省网86亿千瓦时的历史性跨越。
实际上,这场“绿色蜕变”不仅带动了永州经济发展,更蕴藏着永州新能源转型的实践方法论。
新能源转型,为什么是永州?
“大自然是最慷慨的馈赠者,但唯有慧眼者方能读懂它的密码。”
永州地处南岭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年均日照时长达1600小时以上,全域风能资源属于四类风能资源地区。这种地形既为风电开发提供了稳定风场,又为光伏项目预留了广阔荒地。
依托自然馈赠,永州立足“以风光新能源为主攻方向”的战略定位,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将山区地理特征转化为能源开发优势。
据国网永州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龙爱国介绍,这些年来,永州风光新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大,公司加大投入,改建优化电网,永州的“风光”发电与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也有力推动了文旅发展。
蓝山县云冰山风电项目一角。
如永州市蓝山县的云冰山,一年下来可将山风转化为4.1亿千瓦时的电能,同时也成为大湾区游客趋之若鹜的“云端仙境”,新能源项目与生态文旅深度融合。
而江华县海螺水泥公司,利用蓄水池水面、厂房屋顶、厂区围墙等闲置空间铺设光伏板,实现年发电量850万千瓦时。国网江华供电公司光伏并网,灵活服务,通过自发自用、错峰用电等模式,为企业年节约用电成本约700万元,实现了“工业绿动”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江华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
新能源转型之路,有何驱动力?
2025年中国电力主题日以“新技术,新电力,新生活”为主题。这“三新”恰好是永州绿电发展的高度概括。
当风机扎根山脊、光伏爬上屋顶,一场贯穿技术、机制与民生的系统性变革已然轰鸣启动。面对新能源爆发式增长对电网的冲击,永州以“硬科技+软服务”破题,让绿电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新能源的发展,技术创新是驱动。国网永州供电公司在新能源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专班负责新能源项目的调度和推进,积极探索电网新型技术。
2025年1月9日,湖南省首个支线级抗灾型智能微电网在江华县山寨村正式投入运营。
在江华县10千伏大桥线,新一代配电网智能纵联保护装置以“百米定位、秒级复电”的精准,化解了分布式光伏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安全危机;全国首套三合一新型调相机在此落地,如同给电网装上“稳压器”,让绿电输送更加平稳可靠。这些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科技结晶,实则是为永州绿色发展锻造的钥匙。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硬支撑”,模式创新则是“软联通”。
“我们不做简单的电力搬运工,而要当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师。”国网永州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龙爱国道出核心。
永州积极推进新能源“共建共享、汇集消纳”模式,编制新能源输电方案发展规划,投产全省第一座22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截至2025年6月累计建成12座220千伏汇集升压站,构建起“发电-储存-输送”全链条体系。
新能源转型,照见民生幸福的温度
从企业延伸到乡村,能源革新的故事也在持续更新。
在涔天河镇牛山村,200kW/400kWh构网型储能电站与屋顶光伏的组合,让昔日“烛光摇曳”的瑶寨变身“永不断电”的绿电新村。村民宋长华抚摸着屋顶的光伏板笑道:“这些‘阳光存折’每年给我家带来1950元收益。”在宁远县,15座光伏扶贫电站如同大地上的银色阶梯,其中玉屏集中式光伏电站托起550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165万元的“阳光分红”。
宁远县玉屏扶贫光伏电站。
让绿电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千家万户,就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因为,“所有宏大的叙事,最终都要落笔于人的温度。”
在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27根电杆翻山越岭只为点亮一户人家的故事,至今仍在电网人口中流传。为了能让深山中的唯一一户人家用上电,电力工作人员在崇山峻岭间穿梭,山林中荆棘丛生,经常有毒蛇出没,但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因为“山谷里那盏孤灯,是万家灯火的缩影”。
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大山深处那一盏孤灯。
新能源转型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特别是在农网改造巩固提升、城乡供电服务提质、重大保供等关键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攻克技术难关,才能让人民用上安全电、放心电、满意电。
新能源转型“永州样本”的启示
风舞汇电,光耀集源,水涌聚能。
永州从“能源洼地”到“绿电高地”的跨越式发展,是永州在青山绿水间的“突围”,是永州以灵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出的符合山区特点的新能源发展路径。其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战略思维+通变理念+群众路线+市场模式=绿色转型的最大公约数。
当传统能源路径受限,新能源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而答好这道题的关键,是要让国家能源政策落地生根:将“双碳”目标转化为“以风光新能源为主攻方向”的特色之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永州没有盲目复制沿海地区的集中式新能源开发路径,从“共建共享、汇集消纳”的新模式,到新能源与文旅、工业、乡村的深度融合;从服务企业“自发自用、错峰用电”,到帮助村民“在地消化电量”,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让绿电从“发得出”迈向“送得远、用得好”。
同时,建立高效的新能源产业链。地方政府和供电公司共同推动项目,确保电力能够顺利上网并输送出去,形成“开发-消纳-输送”的市场化链条。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电网支撑”的模式,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绿色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共通的方法论——将国家战略落地为地方实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技术革新服务于民生改善。这场始于能源的革命,终将照亮更远的前路。
来源:红网
作者:周纯 李淇瑾 袁瑞芳
编辑:成文杰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