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塘头坪村小学工地上,过来帮工的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省委宣传部驻江华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不到8个月,就帮村里建起了小学综合楼。
江华县从2011年被列入新世纪第二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始终坚持民生理念,以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核心,把产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力推进扶贫攻坚行动,取得喜人成果。
产业扶贫“扶”出幸福生活
全村2300人,人均4亩水果,每亩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不到两年,江华河路口镇尖山村实现脱贫致富,奔上小康路。
尖山村地处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大山里。过去产业无特色,村民脱贫致富步履艰难。2008年3月,新上任的村支书李国佳带领村民代表,前往相邻的广西富川县学习柑橘种植。可回来后,大家犹豫不决。李国佳和村干部带头“吃螃蟹”,当年种下600亩玫瑰香柑和脐橙,两年后挂果,卖出了好价钱。这下,村民们“眼红”了。几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全村种植玫瑰香柑等1万多亩,年纯收入2000多万元。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不少人还买了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华扶贫办主任李华林告诉笔者,近年来,他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确定了发展“优质水果、食用菌、茶叶、制香”为主的4大扶贫产业。通过4年努力,4大产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4年来,共支持全县200多个贫困村种植以瑶山雪梨、玫瑰香柑和湘科1号纽荷尔脐橙为主的优质水果6万余亩;新建食用菌场60余个,年产5000余万袋;发展茶叶基地2000亩,新建连片100亩以上优质茶叶基地6个;扶持农村小微制香企业10余家、家庭作坊100余家。
易地搬迁“扶”出崭新出路
走进江华大锡乡明星新村,只见青山环绕村庄,休闲广场设施齐备,厕所、猪栏修葺一新。“多亏了党的扶贫政策好,我才能从高寒山区搬到有水、有电、有网络的平地生活。居住环境好,孙子上学不发愁,就医看病随时有,就业不再是难题。新村新房新心情,我的幸福指数直线飙升。”明星村村民盘福飘高兴地说。被盘福飘津津乐道的新生活,正在江华岭东17个整体易地扶贫搬迁村逐步实现。
2013年以来,江华为帮助生存环境恶劣地区贫困群众“挪穷窝”,县委、县政府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分期分批,对两岔河乡、大圩镇、大锡乡的17个高寒山区村实行易地整体搬迁。目前,大锡乡明星村搬迁点50户搬迁户已乔迁新居;安置140户的大锡乡大中村搬迁点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将于近期开始建房;安置两岔河乡、大圩镇15个村409户搬迁户的大圩文海村搬迁点规划建房11栋,现已全部封顶。
智力扶贫“扶”出美好未来
“通过培训,我掌握了汽车修理技术,在县城沱江镇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江华东田镇立井村村民钟军华原来无一技之长,外出找工作屡屡碰壁,经培训,他成为了熟练的机动车维修工。他说,是扶贫培训帮他走上创业奔小康的路子。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几年来,江华共举办各类培训300余期,培训贫困村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2.5万余人次,发展种养大户3000多户。同时,选送了1600余名农村青年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学习,组织100多个贫困村的干部到市委党校培训,选送8000余名农村青年到各类职业学校进行技能培训,大部分受训学员已被推荐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就业。
2011年以来,江华共组织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2710元增加到2014年6981元,年均增幅达18%。(通讯员 杨丁香)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杨丁香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