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巨变
——市住建局帮扶黄甲岭村发展纪实
在江永县大山深处有一个贫困的瑶族小山村——黄甲岭村,全村山多地少,河塘稀少,全村只有小型水库一座,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是有名的干旱死角,村民人均收入极低,是一个完全靠从事农业生产而创收的瑶族穷村。
8月11日,记者走进黄甲岭村,只见一座座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排排路灯光芒四射,一家家房前屋后窗明几净······呈现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村民们高兴地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市住建局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
以人为本 真诚关怀
“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去年年底我们一家住进了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能住进自己修建的房子。”松柏乡黄甲岭村村民欧阳湘平激动地说。欧阳湘平一家是黄甲岭村出了名的贫困户,2014年12月他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五口长期租房居住。2015年租住的房屋面临倒塌,一家人无处安置,负责该扶贫联系点的副市长张常明了解情况后,立即跟有关部门协商,筹集5万元扶贫资金帮助欧阳湘平修建了楼房并解决了3个小孩的上学问题。
“感谢领导和扶贫组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关心和帮助”,该村欧阳永辉动情地告诉记者。欧阳永辉现在吉首大学就读,去年因病住院,市住建系统组织捐款近6万元,帮助其解决了医疗费用。
通过扶贫队联系协调,爱心人士胡学平和雷连玉夫妇为黄甲岭学校捐赠了价值3万多元的爱心凉鞋,让师生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党的关怀。
扶贫队自去年5月份进驻黄甲岭村以来,处处为村民着想,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以人为本、关心关爱的宗旨。
因地制宜 精心谋划
黄甲岭村位于江永县东南面,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尚存老式建筑的村庄。全村575户,1934人,均为瑶族,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37亩,是市住建局和市园林局定点扶贫村。2015年4月,市住建局和市园林局扶贫队正式进入该村进行一对一的扶贫,给村庄发展注入了活力。
“黄甲岭村民居住密集,由于老村落没有得到有效规划,村内道路狭窄,村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队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基础建设上,具体就是规划到户帮与促、产业扶贫助增收。”市住建局扶贫队队长刘继军带领的扶贫队通过深入村民家中、走进田间地头、问卷调查摸底、召开座谈会议、综合分析研究等方式方法,详尽掌握了村情民意,在反复征求黄甲岭村“两委”成员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黄甲岭村2015~2017年建整扶贫工作规划》和《黄甲岭村2015年建设扶贫工作计划》。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扶贫队还组织市勘测设计院对黄甲岭村进行地形图测绘,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松柏乡黄甲岭村村庄布局规划》。为黄甲岭村的发展制定了计划。
“有了规划和计划,村里的发展就有了方向。”黄甲岭村村干部都这么说。
多方筹资夯实基础
“按照规划和计划,为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安全、灌溉、机耕道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今年,村里重点抓好自来水蓄水池翻修、新农村点道路硬化、市场规划、1600米机耕道、2000米水渠修建以及乡村清洁工程。”黄甲岭村支书欧阳转良告诉记者,目前制约项目实施的瓶颈主要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这些项目市场规划建设除外,总预算近200万元,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村内又无集体经济,资金缺口很大。
记者了解到,扶贫队将积极汇报并向有关部门衔接,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募集资金。目前,全乡已落实资金405万元,黄甲岭村235万元。
目前,全村55盏路灯已经全部安装到位,乡村400米的主干道路全部硬化,5座冲水式公厕已投入使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一项项扶贫工程项目正在逐步落实当中。
发展产业 脱贫致富
黄甲岭村民常年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近年来,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村内无厂矿企业,无集体收入,面对这样一个无基本收入的贫困村,发展产业是唯一出路,用产业的发展方式解决扶贫攻坚问题,实现产业发展和攻坚扶贫双赢的模式。
“现在我们在大力推广芥菜种植,芥菜产量高,卖的起价,黄甲岭村今年种植150多亩,还有水稻制种,产量都还不错,主要销售到桂林等周边市区,村民年收入明显增高。今年而且我们还将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松柏乡党委书记何志德满怀信心地介绍。目前,整个松柏乡种植烤烟300多亩,芥菜300多亩,小水果达到2000多亩。
黄甲岭村按照县工业园发展规划,依托交通及自然资源优势,引进培育发展工业,推广流转土地,稳定发展烤烟产业,发展优质稻规模种植,并在公路沿线扶持发展柑桔等特色农业;继续稳定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业。
“每个贫困村庄都各有特色,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用精准的眼光识贫、扶贫,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农村问题,用发展的理念来建设美丽乡村。”今年8月,市住建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贺德林在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表示,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打好攻坚战,给瑶家人民带来新生活。
站在山头,伴随着扶贫政策带来的温情,我们感受到这个小山村处处散发出的生机和活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扶贫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扶贫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段段感人的事迹,从一个个灿烂的鲜活面容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扶贫干部和群众的努力和艰辛,今昔对比,黄甲岭村的群众感慨万分,在采访中,不少群众纷纷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对扶贫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永州日报记者 成丹丹 吕孔军 通讯员 蒋荣智)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成丹丹 吕孔军
编辑: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