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一线“做”在乡村
——永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纪实
湖南日报记者 邹仪
漫山遍野的红色,一望无垠的花海。8月中旬,走进初秋的永州何仙姑村,让你感觉到的完全是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热情似火。
“变村庄为游园,变农房为客栈,变荒山为花果山,变贫穷为小康。”通过“两学一做”,美丽乡村的蓝图印到了党员、村民的心坎上。
今年以来,永州的“两学一做”把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主战场,同时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通过“学”在一线、“做”在乡村,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看得见的美丽
零陵区富家桥镇何仙姑村是永州市一个普通的偏远小山村。
“以前这里比较穷,党员、村民思想都保守。随着市领导联系我们村,工作队下来,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党员干部开始醒悟,党支部一班人团结起来了。”3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卿源告诉记者,通过学习,以前懒散的党员、松散的支部有了变化。大家认识到,自己是名党员,自己的使命就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
村党支部从本地实际出发,决定打造“紫薇花海”,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
“我带头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了花海公司,每亩地一年的流转费有150元,在公司打工一天可挣100元。流转的土地年底还可以分红。”党员卿顺华告诉记者,当初,村民开始对引进花海公司、流转土地、办养殖合作社都不太理解。党员站出来,带头流转土地。“事情越来越顺利,十里长的紫薇花终于种下,7月花开的时候,村里到处是游客,大家都很高兴。”
像何仙姑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永州遍地开花。祁阳有八尺村,宁远有周家坝村,双牌有桐子坳村,道县有两河口村,回龙圩有八仙洞村,江华有香草源村,等等。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让群众看到了变化。
真真切切的实惠
“我是一个老党员,今年70多岁了,曾是这里的支书,家里因病致贫,我没有气馁,没有向组织讲过难处。村里搞精准扶贫,我支持,也参与了,我种了8亩多的夏橙,马上就会有收益了。”8月17日,江永县向光村种植基地,当记者面对该村原党支部书记周昌武时,满满都是感动。周昌武儿子、老伴、自己先后患上重症,全家一贫如洗。“两学一做”开始后,他和全村党员在村支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学,学了如何做,让村民得到实惠、看到希望?经过反复讨论,村里最终确立了种植夏橙为主的产业扶贫方向。村党支部书记何清建主动种起20多亩,懂得种植技术的村文书带动种植10亩以上的大户12户。“我们村的水果产业最多将达到1500亩。以今年大批种的夏橙为例,3年以后就会有每亩2万元左右的收益,到时候,我们不仅能脱贫,还能奔小康。”何清建告诉记者,像周昌武老人这样的贫困户,没有技术和资金,村委会张罗了扶贫小额贷款,分贷统还,贫困户分批进入合作社,解决了长远发展的资金问题。通过到合作社打工,还解决了眼前的吃饭问题。
“两学一做”全面开展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永州关注度最高的一个基层工作。上半年,全市扶贫小额信贷投放总量10.67亿元,覆盖贫困户4.3万户,贷款总量排全省第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完成投资6.31亿元,共建设住房5717套、21.66万平方米,安置贫困人口591户2262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仪
编辑: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