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帮邻居修电器的王先能
红网永州站2月16日讯(通讯员 冯东丽 蒋小飞) 春节期间,笔者和当乡干部再次来到东安县川岩村上界头村,看望王先能一家人,只见他在做家务,然后给乖巧可爱的女儿在教女儿写作业,辅导完功课后。他又免费给相邻们修理电器,磨制刀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相邻。他一直在不停的忙碌着。
“父母给了我生命,我要用孝道来回报他们。妻子虽然有间歇性神经病,却是要陪我走完一辈子的人,我不能抛弃她。”多么朴实的话语,饱含的是满满的爱心和人间的酸甜苦辣,道出的却是人间真情与大德。
他就是川岩乡上界头村村民王先能,他自强不息创业、孝敬老人、照顾患病的妻子、帮助邻里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王先能生于川岩乡上界头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出生罹患先天性手脚严重畸形,一只脚长在后面,另外一只脚斜着往内长,两只手垂直向里生长,双手不灵活,走路也不方便。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王先能读完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在家,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便减轻家里的负担。今年已47岁的王先能双眼布满血丝,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格外苍老憔悴,这是长期劳累导致的后果。
虽然天生残疾,但是王先能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趁着年轻,他独自一人来到县城拜师学艺修电器。学徒期间,他刻苦学习,查阅资料,虚心向他人请教,由于悟性高,别人一两年才能学会的修理手艺,他只跟着修理师傅在县城学了二十多天就学会了。
由于父母年迈,并散失劳动能力,弟弟又长年在外地打工,两个妹妹已经出嫁,手脚残疾的王先能毅然回到家乡,挑起了打理家务、赡养父母的重任。王先能不仅开起了以电器修理店还附带经销小百货,为主业的经销店,还拖着残疾的身体种了5亩稻田,每年都要养上几头猪,喂养一群鸡鸭。他说:“我虽然残疾,但是我要自强不息,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弟弟妹妹长年不在家,父母已年迈,我要让体弱多病的父母过得更好,照顾父母的事我一定要做好。”
在当地,王先能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好人”。邻里家的电器坏了,他总是主动上门帮忙修理,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四邻八乡的乡亲对他赞赏有加。
王先能孝敬老人、关爱邻里的事迹在四里八乡传开,为他赢得了许多点赞。四十岁那年,王先能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春天,相邻镇里的一位女人在邻里的介绍撮合下走进了他的生活,两人结婚并生育了一个女孩。但是,妻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需要长年服药,且病情经常发作,病情发作时发狂发燥,家里离医院又很远,父母体弱多病也需要长期服药,除了费心劳力外,每年的医药费就得花费好几万元。
去年冬天的晚上,妻子的精神病又犯了,妻子发狂是拿着椅子乱砸,将王先能砸的头破血流,王先能紧咬牙关强忍住,紧紧抱住发狂中的妻子一动不动的站着,头上的血不停的往下流,辛酸的泪水也止不住的往心里流。不久后,年迈父亲半夜起床不小心把腿扭伤了,由于山区信号不好,手机经常打不通,王先能连夜打着手电筒请来医生,为父亲治疗脚伤,此后天天给父亲熬中药敷药。为了让父亲早日痊愈,让母亲少一点担忧,王先能坚持每天给父亲按摩。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艰辛岁月里,王先能就是这样默默的尽着孝道,就这样任劳任怨地去履行一位模范丈夫的责任。
后来,为了让父母、妻子更好更及时的得到治疗,王先能便在县城租了房子,把父母、妻子和小孩安置在县城,他却独自一个人留守在山村辛勤劳作,为了那个苦难的家不辞辛劳地挣着微薄的生活费。
王先能虽然一个人住在远离县城的山村,但心理时刻牵挂着体弱多病的父母和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妻子。为了改善父母和妻子的生活条件,王先能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穿的是别人接济的旧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把省下的每一分钱为父母、妻子购买营养品。家里的鸡、鸭和蛋自己舍不得吃一点,都送到县城给父母和妻子补充营养。
每当看到年迈的父母和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时,王先能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在别人看来,照料两个老人和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是十分辛苦的工作,但王先能没有当成一种负担,他说,“父母拉扯我们长大成人,一辈子吃尽了苦头,我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妻子虽然有病,却是我手心里的宝。父母,妻子一个也不能舍弃”。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冯东丽 蒋小飞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