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部门将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的消息引起金融界极大关注。有消息称,将对包括但不限于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基金、期货和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关于资金池操作、通道业务以及非标资产投资进行规范。
与普通投资者切实相关的一点是,资管产品将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几乎等同于“存款”的日子,可能成为历史。
整顿资管 打破刚兑
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随着监管层对资管行业的规范整顿,这种趋势将愈发明显。
监管层拟对资管行业的整顿包括:禁止资金池操作,不得期限错配,需要风险隔离;消除多重嵌套。除FOF、MOM外,不允许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禁止表内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建立资本约束机制,按照产品管理费统一计提10%的风险准备金;统一杠杆要求。
非标资产,即非标准化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大多实质为信贷资产。银行理财收益一直都主要来源于投资非标。即将推行的资管规范意味着,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只能单独建产品,由于不能期限错配,发行难度极大。
理财收益不能再靠非标维系的话,就有利于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方向就更容易。银行保本理财将告别历史舞台,所以投资者的“保本理念”一定要转变。
不过,还有一种“结构性理财产品”尤其需要注意。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将存款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如远期、期权、掉期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是引起客户投诉最多、监管层关注最多的一类产品。
2月23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了针对上海消费者可买到的627只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评价结果,预期收益率实现概率未知、实现程度偏低、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公开信息披露不规范都成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问题。
投资者可以接受信息披露充分,公开公平交易下的实际收益率,但对于某些机构“打闷包”式投资理财,投资者要坚决说不。
银行理财越来越像基金
“封闭式理财产品”、“半封闭式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已经渐入人心。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只有“预期收益率”,然后到期保证100%达到预期收益率的“准存款”。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2月11日-2月17日,270家银行共发行了1541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70家,产品发行量减少673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1%,较上期下降0.03个百分点。
所谓封闭式理财产品,即该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公布的固定赎回日期或者产品到期日前,该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常见的封闭型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即在固定周期才开放申购赎回的。此外,比较常见的封闭型理财产品类型是封闭型基金产品,这种封闭式基金的定义主要是跟开放式基金产品对比而言。大家知道,开放式基金可以实时申购和赎回,比如常见的货币基金产品、余额宝类等,都是开放式基金产品。
跟封闭型理财产品相比,开放型理财产品收益率比较低,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流动性比较好,可以提前赎回,更便于满足临时性资金需求。
2017年2月11日-2月17日,面向个人投资者存续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共1357款,较上个统计周增加23款。其中,全开放式产品数量为289款,较上期增加2款;半开放式产品为1037款,较上期增加21款,收益率披露较为完整的产品有843款。从整体情况来看,半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均高于全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从整体收益表现来看,开放式产品整体收益率表现平稳,其中半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全开放式理财产品,其收益率除国有银行外,均在3.5%以上;而全开放式产品收益率位于3.5%以下。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张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