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华:“三位一体”的扶贫样本

九恒工业园一角钟远佩 摄

永州市委常委、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建华(左一)在大路铺镇五月天服饰工厂与在此上班的贫困妇女亲切交谈。李蒋萍 摄

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龙飞凤(右二)在沱江镇茫海洲雨衣厂考察。何靓 摄

  廖毅刚 蒋剑 杨丁香 刘邦梁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凝聚扶贫开发强大合力。通过调研把脉找穷因、产业扶贫续动力、社会扶贫聚合力、行业扶贫拔穷根等有效举措,探索出了一条从着眼“治穷病”到着力“拔穷根”的扶贫新路。

  江华干群众志成城打响一轮又一轮扶贫攻坚战,勠力同心,共啃扶贫攻坚“硬骨头”,随着一批批山区群众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江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辉煌。

  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村112个,识别贫困人口10.34万人。经过3年的精准扶贫,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6.5万人,退出贫困村20个,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4.1%降至2016年底的8.7%。2015年和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在全省51个贫困县中分别排第4名、第1名。

  一个国贫县,如何在短短的3年时间让贫困人口大幅度地脱贫“摘帽”,让贫困群众有尊严地走上致富道路?日前,带着疑问,我们走访了江华的村村寨寨,感受江华瑶胞脱贫致富的期盼和干劲。

  专项扶贫

  续动力让贫困户有尊严地脱贫

  初秋时节,沿着宽敞的207国道走进微小企业发展第一村——江华大路铺镇洞尾村,一幅美丽富庶文明新农村画卷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果树苍翠,一条条平坦整洁的道路延伸到每户家门口,道路两旁,百香果、桃、李、葡萄、稻田等点缀着一幢幢现代化的民居别墅,呈现出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景象。

  “曾经的洞尾村,封闭、落后是这里的代名词。”村支书杨泽远表示,该村虽然坐落在207国道旁,有西河水从村前经过,但历年就有“无旱不成年” 的说法。再加上地少人多,农业基础设施差,“望河兴叹,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是这里村民以前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大路铺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而为,科学规划了“千亩百香果示范基地”,“千亩油菜基地”,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为当地老百姓开辟出一条致富快车道。

  不仅如此,洞尾村还利用自身地理位置好、村里外出务工能人多的优势,大办微小企业,为村里人脱贫致富提供原动力。洞尾村位于207国道边,村里有一片旧厂房,仅这片厂房就聚集了七八家工厂,村民杨新宏也在这里租了一栋厂房,成立了君贤皮具厂,一年可销售6万个皮包,年产值600万元,解决了15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两年多时间,该村已拥有26家企业,总投资6500万元,年产值3600万元,村民每月工资都有2500元以上,人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万元以上。

  洞尾村的脱贫模式得益于该县大搞产业扶贫。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自身发展来解决,也只有自身发展了,贫困群众才能有尊严地脱贫。江华要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县扶贫办李华林表示。

  近年来,江华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明确了“项目是第一抓手、招商是第一菜单、园区是第一载体、产业是第一支撑、创优环境是第一工作”的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勇于创新,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排永州市第一,为造血式扶贫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江华,引进规模企业进园区是产业扶贫的核心。该县重点引进和培育了以九恒集团、华讯电子、晟瑞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九恒新能源、中国风电等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产业,以五矿稀土、正海磁材等为代表的稀土新材料产业,以海螺水泥、海螺塑编、紫东建材等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以坤昊实业、锦艺矿业、金宏光科技为代表的矿冶循环产业,以栋梁木业、温氏饲料、同丰米业为代表的农林产品加工,建成了百亿园区,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年人均工资2万元以上,帮助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

  在江华,支持小微企业进乡村是产业扶贫的重要补充。该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创新扶贫“财银保”政策支持范围,制定政府补贴、上岗技能培训等政策,建立利益联结和风险防控机制,支持小微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将产品设计,复杂产品的生产放在总部,将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乡村工厂。

  在江华,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使产业能得到有效输血,发展可持续。桥市乡南冲村有35户148名贫困人口,该村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优质有机茶。2014年,村里注册成立了益崧家庭农场,村里18户69名贫困人口为股东,把2000元/人的产业扶贫资金和6000元/人的小额信贷资金作为贫困户股份入股,投资54.8万元,流转80多亩土地发展白茶和黄金茶,贫困户按入股资金参与分红,每年可获得分红1200元/人。2016年,此举共帮扶69名贫困人口脱贫。江华按照“四跟四走”的扶贫思路,带动全县16705个贫困人口与37家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济组织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分红”的方式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在江华,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相辅相成,使搬出大山的群众不再为生计发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对于江华2.7万名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贫困人口来说,这个俗语并不适用。从2013年开始,江华在全省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拟对2.7万名生活在高寒山区地带的贫困人口实施分期分批搬迁。2014年以来,已搬迁安置1.8万人。今年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个,并采取进乡镇、进县城购房安置等方式,计划安置贫困人口0.9万人。在后续帮扶上,江华将安置点楼房一楼全部建成框架结构门面对外出租,租金作为搬迁群众的资产性收益。同时,该县通过实施小微企业进乡村,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地务工,确保贫困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行业扶贫

  注智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老、少、边、山、穷”——这是江华贫困地区的特点。目前,该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岭东生态脆弱区、高寒边远山区等,除自然环境恶劣外,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少数人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也是群众难脱贫的因素之一。县委、县政府通过实地调研摸底,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政府各相关部门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工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重在扶“智”和扶“志”,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杀手锏”。

  “党和政府关心我们移民群众,请了一个大厨师来培训我们。学成之后,我打算在朝水口新镇开一个餐馆!”参加移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的水口新镇移民黄俊武这样说。

  江华通过教育扶贫斩穷根,大力开设群众创业培训班、技能培训班等助推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为了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教育和健康的起跑线上,江华制定出台了《扶贫助学资金管理办法》,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家庭在读高中、职中、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实施扶贫助学,每年每生给予1000元补助。2016年,全县共有42735人次享受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相应的国家政策资助,发放各类助学金4436.34万元。今年,还设立“深度贫困教育助学专项基金”。每年县财政单列资金700万元,重点用于解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深度贫困家庭子女平安保险费、生活费和校车费等,实行政府兜底,“零负担”就学,从根本上解决因学致贫的焦点问题。

  “3年前,高寒山区的瑶胞孩子能进现代化的美丽校园里读书是不敢想的事,现在则变成了现实。孩子在学校有营养餐,还享受了多种补助,孩子乐了,家长也安心了。”大圩镇高寒山区心合村村民赵山明说。走在校园里,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瑶文化长廊、文化墙彰显出特色,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室,处处散发出现代化的气息。

  此外,该县还建立了“互联网+助学”模式。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让更多社会爱心人士与贫困学生对接。近年,全县接受中南大学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10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0人次。同时,中南大学通过建立电商人才基地、研究生支教团和设立网络学院等方式进行精准扶贫。2016年“春晖学院”江华研修班培训教师450人,今后每年培训种子班教师10人。湖南德清基金会送教下乡培训音乐教师150人,推进“快乐合唱3+1”,受益学生达9万多人。

  截至目前,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真正打开了孩子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青壮年通过培训就业改变命运的阳光通道。

  在全面脱贫的道路上,“因病致贫”绝对是一只“拦路虎”。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全力推进医疗扶贫,杜绝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014年以来,该县就实行贫困人口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综合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100%、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大病补偿标准提高5%、报销比例提高10%等健康扶贫政策。对于享受了以上政策,部分深度贫困家庭的大病重病患者仍然难以承担自付部分费用的,由县里统筹安排资金,设立总额1200万元的健康扶贫基金,对深度贫困家庭大病重病患者进行精准资助,确保其看得起病,又不过度医疗。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伟大征程上,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继续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盯死时间节点、铆足干劲,聚焦全县92个贫困村和3.84万贫困人口这两个重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解决一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外出务工脱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综合运用订单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整合式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最终使全县92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3.84万贫困群众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江华52万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梦”。

  社会扶贫

  聚合力让爱在阳光下流淌

  9月11日,中国扶贫网江华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来到小圩壮族乡清塘村看望手术后在家休养的石家平。

  “谢谢江华社会扶贫网的帮助,让我重新站起来,让我重拾新生活的信心!”石家平激动地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

  今年60岁的石家平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早年过世,儿媳出走,留下一名9岁孙儿相依为命。2015年石家平双侧股骨坏死,一直卧病在床,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6月12日,中国社会扶贫网江华小圩乡村级信息员发布了石家平医疗就助需求,爱心人士县民族中医院副院长吴晓华看到需求后,将其接至中医院进行初步检查。6月28日,吴晓华为石家平实施了一侧股骨头更换手术。本次治疗费用,县民族中医院按相关扶贫政策予以石家平90%的医疗费用报销,其余部分均由吴晓华捐赠。

  江华像石家平这样享受社会扶贫网带来的实惠和帮助的人还有许多。

  今年初,永州市成为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南省首个正式推进试点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用好社会扶贫网、加快江华脱贫步伐”核心目标,向全社会发出“社会扶贫社会办”的号召,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建华任指挥长的“试点工作指挥部”,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保专人专抓,全员参与。建立了中国社会扶贫网工作“工作体系全覆盖、宣传体系全覆盖、帮扶体系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模式,打造了一张社会扶贫立体网。

  目前,全县16个乡镇、312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了社会扶贫网工作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

  社会扶贫要做好,推广是关键,让贫困人口和爱心人士成功对接是最终目的。为了推广社扶网,江华倡议全县公职人员注册成为爱心人士,鼓励他们和村级信息员一同带动辖区内企业、工商户、种养大户以及身边普通群众注册成为爱心人士。在贫困户注册方面,该县要求全县所有帮扶责任人,通过结合“三走访三签字”“万名干部下基层”,深化“两学一做”等活动,帮助贫困户注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通过两个多月的宣传和扎实地进村入户工作,全县贫困户注册率达到100%,爱心人士注册达3万余人。

  社会扶贫要持续,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江华积极开展了“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产业帮扶”“就业岗位帮扶”“危房改造”等五个“众筹帮扶”,构建了覆盖各方各面的帮扶体系。截至8月23日,全县发起贫困需求2.3万余条,成功对接1.7万余条。对接中南大学5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东莞证券80万元爱心善款、斯源公司等26家企业、协会团体共计6200万余元的社会扶贫款。

  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这一平台,很多贫困户在网上第一时间得到了帮助,激发了他们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对社会扶贫网的信任;爱心人士通过社会扶贫网把自己的爱心传递到了贫困群众的手中,看到贫困群众因为他们的帮扶解决了眼前的困难,拾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样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对社会扶贫网的信心。这份幸福感和信心,不断促进社会扶贫的良性循环,不断构建起社会扶贫网的社会公信力、认可度,最终真正实现“社会扶贫社会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廖毅刚 蒋剑 杨丁香 刘邦梁

编辑:刘林霞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