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丨陈先枢: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

  狭义的“春节”应该是指新年到来之际(大年初一凌晨)及之后(正月十五日之前)的一段时间。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节的节期应该包括年前年后两个连为一体的整个时间段,即指新旧年交替之际辞旧迎新的整个时间过程。一般而言,即向年前追溯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之日,向后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在民间,春节是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与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三大节日。

  早在六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楚地年俗就有详细的描述: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也(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称之为三元)。《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糖。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又,以银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这一载述中,较为重要的习俗为:1.爆竹庭前,辟除邪恶;2.依次拜贺,并饮椒柏酒之类;3.贴画鸡户上,桃符镇鬼;4.杖打粪扫,呼令如愿。其中尤其是庭前爆竹、依次拜贺、桃符镇鬼等风俗沿袭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长久不衰。

  “庭前爆竹”是说,大年初一早起,先在堂屋阶前烧响竹筒(唐宋以前称为“爆竹”),用来驱赶山臊恶鬼。山臊恶鬼,是民间传说里的山中怪兽,即所谓“山魈”、“山鬼”之类。这与“年”的传说密切有关。传说“年”原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异常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守岁”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投入一根根竹子,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吓得山臊恶鬼谎忙逃跑。一夜过去,平安无事。

  “以次拜贺”是说,大年初一早放完鞭炮之后,全家老少穿戴整齐,按照长者先、幼者后的次序祭祀祖先,互贺新禧。为了辟疫、长寿,要敬椒柏酒,喝桃汤水,饮屠苏酒,吃胶牙糖(即今之麦芽糖),还要吃五种辛辣味菜(葱、蒜、韭、蓼蒿、芥),取迎新(辛)之意。再吃一个鸡蛋。这些食物,大都是楚地的土特产,很有地方风味。饮食这些食物,主要是为了散发“五藏之气”和辟邪、消疫、延寿。

  正月初一插桃符于门上,也是为了让各种鬼害怕。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说:“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神荼与郁垒两兄弟,住在度朔山下的大桃树下面,专管察究各种鬼魅,如有胆大妄为、伤害人类的鬼魔,就把它们抓去喂老虎。于是,古代的人就用桃木雕刻出这两个神像,装饰在大门上镇压邪鬼。以后,改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往门上一钉。再后,换上两张纸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着他们的名字;或画只老虎贴在门上,称之为“桃符”。五代时,西蜀宫廷出现了在桃符上写对联之事,即今之“春联”。

  清嘉庆《长沙县志》记载:正月元旦,设香烛、楮钱、米面、果品、酒醴。四鼓长幼悉整衣冠拜天地、家神、宗祖,然后少长以次拜贺,谓之贺年。黎明出行,响爆竹,择方与时之吉。友交相拜贺会饮。城市择日,然后列肆。是日占风之方向,以验岁之丰耗,北主丰,南主歉,观天色明暗,明多晴,暗多雨。立春日,官行迎春礼后,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嘉庆《善化县志》也载:乡村于元旦,少长衣冠以次持香出门,向吉方三揖,谓之出天行。陈果品、焚香,拜宗堂家神毕,复向外拜之,为敬天地众神。然后以少拜长,曰拜年。城中旧俗,多以天明出行至戏友家,登堂交贺,亦有呼门授褔者。是早占风起方向,北主丰,南主歉;观天色明暗,明多晴,暗多雨,往往有验。

  其实,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人们就忙着过年了。家家户户打扬尘、洗被褥、除邋遢,还开始杀年猪、打糍粑、办年货。过年猪多在这一天宰杀,女婿要送猪腿肉给岳家辞年。旧时的许多家庭还有在过小年时“祭灶”,即在灶君菩萨的寿诞之日对其进行祭祀的习俗。灶神为华夏神谱中的监察神,俗传其受命于玉皇大帝,职司各家之祸福,监察人们行为之善恶,年底便上天汇报。这就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中所谓“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肿,肿者三日也”。“灶君诞”是华夏诸多民族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最能展现传统祭祀文化之特征。各地均有此祭祀习俗,因地域之差异而日期稍异,长沙民间多在过小年时进行。届时,家家均多备祭品,并以糍粑、蜜糖等甘甜粘性之物涂糊于灶君菩萨的嘴上,进行贿赂,使他汇报时不能开口讲坏话,而只能甜嘴蜜舌地为自家美言。不是约束自身行为、净化灵魂,而是试图通过贿赂来使神灵隐恶扬善。

  “过小年”一说是“小孩子过年”,另一说是开始筹备过大年。长沙儿歌谓:“二十三,烛点燃;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红花;二十九,去打酒。”是日,家长为小孩穿新衣,买玩具,烹制小孩最喜欢吃的菜。这一天,债主不讨账,雇工不做事,各家准备办年货。主妇则洗被褥蚊帐。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夜为“除夕”,又称“大年三十”(月小为二十九日)。是日从早上起家家就忙于清除垃圾和灰尘。有的人家在楹柱上贴春联,有的人家在大门上悬“挂门钱”或贴“门神”。年轻妇女则喜爱在房内贴上几张胖娃娃、金色鲤鱼、五谷丰登之类的年画,将室内外布置一新。出门在外的家庭成员也都要在这一天之前赶回来团聚。

  除夕夜,有“接司命”、“吃团年饭”、“辞年”、“守岁”、“关财门”等活动。晚餐吃“团年饭”,家家户户大操大办酒肴。菜肴有余有剩,特别是鱼不能吃光,叫“年年有余”。餐桌上必有冷盘,冷盘里常摆着腊鱼、海蜇、咸水花生、白切鸡、掸豆芽等。热菜少不了肘子(或扣肉)、大杂烩(俗称全家褔)、整鸡和八宝果饭等。还少不了一碗炒青菜,喻意“清吉平安”。

  饭后,于堂屋中设立香案和食案,用淘盆盛满热饭,插以松柏等长青树枝,盆上竖木架四根,挂以纸钱,敬祀祖先,祈求人寿年丰、人兴财旺。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再由长子率领全家向父母亲辞年,父母要给 子 女“压岁钱”。之 后 ,小孩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辞岁。各家起立迎接小孩,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细伢子望过年。”

  半夜l2时正(旧时称“亥”“子”交接之时辰)交年时,家家争相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名为“接年”。接年后,便出门祭拜天神,称为“出天行”。“出天行”又称“出天方”,是一种传统的祈福活动。届时,家家都开户出门,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回家后,关上大门,叫“封财门”,喊幼儿睡觉叫“挖窖”,谓挖窖里的金银财宝。三十晚上一定要燃起熊熊烈火,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之谚。有的人烧白炭,乡下农民则喜爱烧枫树蔸,预示来年六畜兴旺。一家人围炉向火,谈今论古,彻夜不眠,叫“守岁”。全家团聚吃糯米甜酒,名“辞年酒”。主妇于各种熟食上放生大蒜一二根,谓“可免瘟神放毒”。城市里更夫击木梆沿街高唱“小心火烛”,名“叫火烛”。

  各商店相互债务均于是日结算了清,俗称“解大比”。到了正月初一就不谈债务。

  大年初一,左邻右舍互不往来。有个别老妇吃斋一天,谓其功德可等于一年。读书人用红纸书写“元旦发笔,大吉大利”等吉祥语张贴。农家于果树上贴红纸,俗称“挂红”,谓年内鲜果丰收,利市百倍。是日不向外泼水,不扫地,不倾倒垃圾,谓“水土出门即财气出门”。大人不责打小孩,小孩不宜打破碗盏,妇女不用剪刀(除夕即将剪刀妥藏,以免小孩动用)。大年初一忌谈鬼怪,打烂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碰倒了酒杯要说“酒泼地红”。正月初二,各家祭财神爷。乞讨者将红纸印制的“财神像”或招财进宝图分送店铺或住户,进门时念:“财神菩萨进门来,一年四季广招财,日进千箱宝,时招万里财,恭喜老板大发财。”主人付点小钱即可受一张财神像。夜晚,有的人家吃馄饨,因其形似元宝,俗称“元宝汤”。

  从大年初一至十五,春节的礼俗繁杂,祭祀频繁,大体有:

  1.“开门炮”。大清早起,即开门鸣放爆竹、三眼铳。

  2.“出天行”。接着,就用香、烛、赭钱、酒醴、果品,祭敬各路神仙。并由家里的男子长者选择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有的还率家人去庙里为菩萨拜年。门口插桃木避邪。老农看天气以卜农事,谚云:“岁朝东北风,五谷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土。”

  3.拜年。“出天行”后,全家大小穿戴、梳洗好,集合在堂屋向祖先礼拜(旧时为跪拜,后改鞠躬);随后,依辈份、年龄逐次向长者拜贺;再后,才是相互祝贺,谓“团拜”。拜年有时间上的讲究,即“初一崽(儿子),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地方”。初一般只吃两餐,以团年饭剩余饭菜为主,佐以青菜、芋头,谐音“清泰”和好事“遇头”。初二日,去岳父母家拜年。初三初四才开始向邻里亲友拜年。

  4.送“财神”和迎“财神”。正月初一,贫苦人家孩子或者乞丐把一种长方形红纸木板印的赵公元帅像、写着“招财进宝”四字的“财神”送往各家,并唱赞贺祝词。主家即用钱物打发(赠送),以图吉利。很多人家还在堂屋里布置供桌以迎“财神”。

  5.赞“土地”。春节期间,乞丐或是贫家儿女祝福年丰民阜。因此,“赞土地”者大多脸上戴着土地神的面具,或者身背土地菩萨进行演唱活动。所到之家,都会得到一些粑粑、年糕或米、钱。

  6.玩龙灯等文娱活动。春节期间,农村每个村镇几乎都要“玩龙”和“接龙”(盛情接待来村里的龙灯和玩灯人)。有些地方,龙灯出动前,要请巫师或道士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此外,还有走马灯、打花鼓、舞狮、舞龙灯、舞春牛、灯会和猜灯谜等民间游艺活动。其中最热闹的是舞龙灯和舞狮。

  旧时长沙一般在正月初六、初七日即开始玩龙灯,至元宵夜形成高潮。届时,四周乡民组建龙灯队应商贾之邀穈集省城。龙灯队伍由执事擎“火神庙”大纛前导,旗牌手提长方形灯笼,上书乡村或祠堂庙宇名称,各式牌灯齐列两旁护卫,长号开队,金鼓唢呐齐鸣,龙身蜿蜒翻腾,拼凑各种图案,商贾民家竞相鸣炮迎接龙灯,以求吉祥如意。此外,位于长沙城内的定湘王和朗公元帅等神庙,每岁新年时都要扎一纸龙,沿街行走,鸣锣击鼓,热闹非常;家家户户烧香顶礼,就像迎接真神一样。如有妇女多年不生育者,每当龙灯游行至其家时,必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再将龙身缩小,上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谓之“麒麟送子”。这就是《长沙新年纪俗诗》中所说的:“纸扎龙灯奉作神,香花处处表欢迎。堂前一度兜圈子,步步龙行百草生。”“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舞龙灯者彻夜狂欢后,便将纸灯烧毁,龙头放庙归位,名曰“完灯”。此外,龙灯队还有“渔翁戏蚌”、彩龙船、踩高跷、跳罗汉等技艺节目。还有舞狮者,舞狮时,各家燃放鞭炮助兴,扮土地菩萨者唱迎春赞词,名为“赞土地”,语多吉祥,且能按所到家户家境应景赞颂,幽默生动,以博主家高兴而获馈赠红包。如家有病人,则迎狮子至病人室内走一圈,谓可祓除灾厄;将初生婴儿置放狮子口中片刻,谓可获狮王庇佑。

  正月初五俗称“五中”,家人团聚盛宴,谓“五中大似年”。但女婿不得于初五日去岳家拜年,俗谓“要得穷,郎来拜五中”。农村称是日为“五忙日”,不许掀锄动土,谓动工必有灾难。是日各商家放鞭炮开业,谓“五路财神生日”从初五开始,各家互相宴请,叫“请春客”或“请春饭”,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中餐止。

  正月初七旧称“人日”,习惯以这天的阴晴以预测当年年景。农村有的是日吃煎饼,烹调应在天井内露天进行,名“云遮天”,谓可降福免灾。

  过了正月初七,春节气氛淡化,俗谓“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坛子涮了塔(酒坛)”。

  过了十五,熟人见面也不再喊“拜年”,表示过年已经结束。

来源:红 网

编辑:刘林霞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