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牛舞、龙舞……江永的这些民间舞蹈你都看过吗?

  江永文化历史悠久,县内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间舞蹈更是多种多样,有长鼓舞、龙舞、女子舞龙、春牛舞、傩舞、耍狮、小调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资料图。

  春牛舞

  自南宋始,江永境内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表演春牛舞,以祈祷丰年。源口一带称“耍春牛”,夏层铺、厂子铺一带叫“游春牛”。一人耍牛头,一人耍牛尾,模仿牛的漫步、犁田、搔痒等姿态,生动逼真。春牛用竹篾扎成,上覆五彩绸布,四肢安滑轮,前一人牵牛,后一人扶犁,一人送饭,左右两侧各有2人背锄头,作耕田状。无论“耍春牛”、“耍春牛”,每至一地,先由坐轿的“春牛官”下来朗诵祝词,然后表演者在竹笛、胡琴的伴奏下唱起《十二月花》,且载歌载舞,主人鸣炮助兴致谢。

资料图。

  双狮舞

  双狮舞又名双狮抢球,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原为游动舞蹈,两人各扛一狮头,一人举龙珠,沿街表演。20世纪50年代,经老艺人肖顺卿改革后搬上舞台。表演时,将狮子和绣球用3根牛筋和5个玉手镯(或环)吊在舞台前沿的横梁上,球置于双狮间。一根牛筋连接左狮头和右狮尾,一根牛筋连接右狮头和左狮尾,由表演者操第三根线,可做出“双狮戏珠”“双狮抢球”等逼真动作。表演时,配以节奏不同的打击乐渲染气氛。

资料图。

  长鼓舞

  昔时,县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或祭祀盘王都跳长鼓舞。长鼓两头大、中间小,有大、中、小型3种,用彩带横跨于腰际。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共有72套动作。起舞时以手击鼓,配以牛角、唢呐、锣、铛等乐器伴奏。在雄浑激昂的音乐声中,舞者跳、跃、蹲、挫、旋转、翻扑、仰腾。节奏忽疾忽缓,队形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单忽双、表现勤劳勇敢的瑶民跋山涉水、伐树运木、降龙伏虎的生产、生活情景。舞姿粗犷、奔放、热情、洒脱。青年男女常借此寻觅知音,至今长跳不衰。

资料图。

  龙舞

  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县内有耍龙传统。龙分布龙、纸龙、草龙、板凳龙等,以布龙为主。龙用竹篾礼成,龙身一般有9~12节,每隔2米左右系一木棒(棒长约1.7米),棒顶系圆柱形竹篓,篓与篓之间以绳联结。在唢呐、打击乐伴奏下,表演者持棍而舞,可变换出滚龙、困龙、盘龙和“龙打脚”“龙打腰”等多种姿态。松柏一带则盛行女子舞龙。正月里“迎五岳”(傩舞)和九月初九敬神时,年轻姑娘组成舞龙队,到各村表演,祈祷风调雨顺。表演者通常为13人,皆着鳞花的瑶族服装,其中5人操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掌握节奏。龙身7~9节,用彩带连缀,装饰漂亮、精细。其基本舞法与男子舞龙相似,增加摆字及摆图案两项内容。摆字,即舞龙当中,耍龙珠的要用身体和龙珠摆成“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字样;摆图案,即舞至酣处,持龙珠者打一声响亮的唿哨,众人以“噢”回应,龙身迅速合拢,围成莲花状,持棍抬起盘腿而坐,双手合十的耍龙珠姑娘,摆出“送子观音”、“莲花送佛”等造型,绕场一周。此时鼓乐喧天、炮竹齐鸣,观众大声喝彩,达到高潮。队形复原之后,龙珠又灵活穿行于龙头、龙身、龙尾之间,木棒互相敲击,砰然有声,在疏密有致的鼓点声中,龙身翻滚、盘旋、跳跃,整套动作融舞蹈、武术于一身,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流传至今。

资料图。

  傩舞

  俗称“跳五岳”,流行于松柏瑶族乡一带,农历正月至四月跳鬼神活动期间举行。表演者均为男子,10~12人不等,头戴面具,手执兵器。面具有24个,每具代表一个鬼神。表演内容为驱鬼、捉鬼、求丰年等24套,每套由1~3人表演。舞蹈动作粗犷、原始。

来源:红网永州综合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2018/03/01/186959.htm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