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蓝山县创新推行“2468”干部住村工作制度

  红网时刻永州6月9日讯(通讯员 李先志 欧超英 谭煌辉 袁新艳)“2468”:县处级干部每月住村2天、正科级干部住4天、乡镇党委书记住6天、乡镇干部住8天,让干部下乡由“过客”变为“常客”,将“驻村”变为“住村”和“助村”,更让这一制度成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

  带被子、带洗漱用品,轻车简从,到农村去夜宿……这一过去简单的“驻村”,如今正在蓝山悄然变为“住村”和“助村”,并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干部不仅到村里驻村,而且还住在村里了,跑得比自家亲戚还勤些哩!”

  是什么动力让干部主动带着生活用品夜宿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呢?

  连日来,我们行走于三蓝大地,探寻了蓝山党员干部住村的背后故事。

  立规矩明职责,变“过客”为“常客”

  近些年来,干部进村的频率是一年比一年少,即使驻村干部也是“驻村”不“住村”,常往家里镇上跑;有的甚至是乡干部不住乡,村干部不住村,都往县城里面住。村民有个急事了,半天都见不到干部的人影。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蓝山县委通过多番调研后认为,过去干部收粮收税,每家每户去串,后来不收粮不收税了,干部下乡进村少了,也不熟悉村民了,村民也不熟悉干部了。而且白天在村里走访,大伙都在忙农活,碰不到人,碰到人也耽误别人的事。如何既不耽误村民的农活,又能让村民常常见到干部和反映相关情况,那晚上住在村里无疑是个两全之策。而且通过住百姓家、吃百姓饭,更容易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这样既转变了干部作风,又密切了干群关系。

  为此,蓝山在全县推行了“2468”干部住村工作制度,即县处级干部每月住村2天、正科级干部住4天、乡镇党委书记住6天、乡镇干部住8天。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将“干部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现实,而且让干部下乡由“过客”变为“常客”。

  访民情增感情,变“口号”为“口碑”

  在住村过程中,蓝山将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首位,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三级干部主动住村,并结合精准扶贫“三走访三签字”“深入贫困村、走访贫困户”“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全覆盖、地毯式问题核查”活动,摸实情、访民情,找病因、治病根,解难题、办实事,对每一个贫困村的村情和每一户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收入、公共服务、致贫原因、脱贫计划和措施等情况摸了个“底朝天”。

  “真是没想到,这么晚了,县委书记还冒着雨,走五六里山路来看我们……”4月23日晚9时,蓝山县祠堂圩镇老婆源村桐梓坪自然村,76岁的詹孝清夫妇激动异常,直夸党的扶贫政策好,“这两年,干部来得勤,不仅按政策让我们享受了低保、特惠保、城乡医保和养老金,今年把我们还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我们只需出1万元,就可在县城集中安置点住上新房了。这是我们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深夜11时30分,蓝山县委书记秦志军又连夜与该村的帮扶单位县组织部、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召开驻村扶贫工作座谈会,分析老婆源村致贫的原因、商讨整村脱贫的对策、部署脱贫攻坚战役,为村里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指明了方向。

  县委副书记、县长魏和胜数次夜宿荆竹瑶族乡凌江河村、湘江源瑶族乡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活动。4月12日晚上8时,魏和胜在凌江河村匆匆吃过晚饭,又与乡村扶贫干部、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共商脱贫良策。针对部分村组未通水泥路、供电不正常等问题,魏和胜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力所能及改善辖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打造美丽乡村。要因户施策,做好脱贫规划,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结合实际,采取夜宿、早晚走访、电话预约走访、田间地头走访所有在家的贫困户,打电话、发短信、聊微信等方式走访外出务工贫困户,对走访中群众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建立走访台账,提出解决方法,制定帮扶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对于蓝山县土市镇新安村幼儿园的20名师生来说是意义非凡。这一天,他们搬出了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泥瓦房教室,搬进了新教室,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特别是在村里从教20多年,年近六旬的教师王玉梅心里感激不已,“每天搁在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不然教室塌下来,我怎么向19个孩子的父母交差啊?”

  在住村中,来自该县财政局、地税局、信访局的县扶贫工作队队员邓双平、曾庆仁、陈定中在村里走访时发现这一风雨飘摇的教室后,第一时间分别向单位负责人和联系该村的县级领导、县委副书记李劲涛汇报。李劲涛当晚住村,召开现场办公会,立即启动学校搬迁工程,于“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圆了新安村师生们的新校舍梦。

  当天,财政局、地税局、信访局干部职工,不仅为孩子们搬迁校舍,与孩子们开展朗诵、歌唱、拔河等丰富多采的活动,还为每个学生送上保温杯、书包、新华字典等用品,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解民忧化民怨,变“接访”为“下访”

  “以前是我们去上访,现在是干部到家里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说起这一变化,蓝山县一老上访户竖起了大拇指。

  蓝山在推行“2468”驻村工作制度时,要求党员干部常往农村跑,多到农家住,常思百姓苦,常听百姓声,将这一制度打造成为倾听民情民意的“绿色通道”,化解矛盾纠纷的“安全防线”,变过去的“接访”为现在的“下访”,打通了联系的群众“最后一公里”。

  所城镇黄某芝,因与他人山林纠纷问题,加上与村干部个人恩怨,10年来,不断向各级反映诉求,并在信访过程中不断新增其它诉求。信访人思想僵化,行为过激,是所城镇信访维稳工作一大难题。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康,在住村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面对面与黄某芝座谈交流,认真听取诉求,并逐一对其诉求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适时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通过依法依规办理,加上亲情感化,终于打开了信访当事人的心结,签订了息访协议,作出了承诺。

  今年2月12日,土市镇高陆村段家和罗家因为水井的地基纠纷有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迹象。当时已是年关将至,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已回家,就在两个自然村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之时,正在村里住村的镇干部黄志元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后,立即赶到现场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党委、政府细致安排,迅速化解了这一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让百姓过上了一个祥和的春节。

  最近,住村干部在走访过程中,又第一时间了解到土市镇高陆村(罗家与铁肩头)因历史遗留山林权属纠纷,可能引发两个自然村的群体性事件。联系片领导及时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统一思想,果断处置,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没有引起群体性事件。

  今年以来,通过住村干部广泛收集民情信息,蓝山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社会治理,积极开展了立村规、正家风、治陋习”活动,推行“义警+”新模式,强化镇村治安联防,治安防控得到有效强化。并经住村干部摸底排查、住村宣讲以及蹲点,制止了黄氏、唐氏协会等非法聚会活动,确保未发生串姓联宗祭祖活动,未发生大规模森林火灾。

  同时,充分发挥住村干部作用,全县共排查出大小矛盾纠纷1508余起,同比下降了20.8%;调处1386起,调处率91.91%。赴省进京越级上访与去年同期下降24%,县信访接待中心群众来访下降36%。通过住村“下访”,不仅将矛盾纠纷信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基层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截至目前,全县55名县级领导、1753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与43个贫困村、6879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扶解决实际难题6000余件次。

  如今,蓝山的“2468”干部住村制度,不仅成功地将“驻村”变为“住村”和“助村”,更让这一制度成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

  在住村过程中,不仅做到了群众思想诉求在一线倾听,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脱贫大计和乡村治理思路在走访沟通中得到统一,而且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改进,形象得到了重塑。

  一项制度,作用巨大。既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了“蓝山路径”,又做好了群众工作,夯实了基层堡垒,更筑牢了干群情,坚定了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蓝山未来可期!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李先志 欧超英 谭煌辉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2018/06/09/182292.htm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