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的近代史上,湘军是对外抗辱、对内平乱的一支重要军队。从咸丰元年湘军的兴起到最后老湘军的解散,1903年11月清政府设立中央练兵处,裁汰勇营,组建新式的陆军,湘军退出历史舞台。在几十年的近代历史中,“湘军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乃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湘军参与国内外重大战争7次,重大反侵略战争4次,其他的各种大小战斗无数。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有许多永州子弟血洒战场,这些永州子弟中有赫赫战功的将领,更多的是一名不传的勇丁。有书记载谅山抗法战争中,王德榜从永州招募10营兵勇;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湖南代理永州镇总兵刘树元,在永州招募20 营兵勇,开赴辽南前线,抵抗日军侵略;书无记载的勇丁还有许多,他们把一腔热血洒在了反侵略的战场上,为中华民族的奋起而战斗。
一、湘军的起兴
清朝末期,由于清军长期的养尊处优,八旗兵不能打仗,也不愿意去打仗;而清朝另一支由汉人为主军队——绿营,也因为官兵是世承制,长期的优厚待遇,战斗力大大地削弱了。这时期西方的工业革命结束后,急需向外扩张,西方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不断地挑起战争,日本更是以占领中国为主要目标。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农民起义。嘉庆元年(1796)的白莲教大起义,暴露了清朝军事体系令人吃惊的虚弱,团练由此诞生。19世纪中期,捻军起义、回民起义、白莲教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风起云涌。而五岭地区的起义更有星火燎原之势,先是赵金龙的瑶民起义,再到“添弟会”(天地会)的兴起,直到太平天国直捣南京。国内战争与兵祸匪患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秩序和清王朝的有力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地方乡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为了所在地的安全,纷纷建立自己统帅的武装组织——团练。团练是一种以宗族势力为基础的军事化组织,在当地农民中征兵,以宗族为基点,休戚与共,筑墙设防,坚壁清野,寓兵于农,实施地方武装自卫,行其地方治安和基层控制的职能。当时朝廷对团练有谕旨严格限制,其职责只能“练团查匪”,在当地维护地方治安,不得越界活动,而且团练的勇丁不能过多,300至500人之间。咸丰二年太平军将要进逼长沙时,王錱想带团勇出湘乡县主动进攻,县令朱孙贻向朝廷请奏没有同意。《王錱年谱》载:“欲遂请兵出境杀贼,大吏曰练丁应守县境防窜越,不许。”直到咸丰三年才“奉檄率湘勇剿土寇耒阳”,后又打衡山,“是为湘勇杀贼之始”,也是“湘勇杀贼立功之始”。但在咸丰元年太平军在广西大败清军后,清政府在广西无力无军可抗太平军,咸丰皇帝只得派朝廷重臣赛尚阿前往广西抵抗镇压,咸丰元年五月赛尚阿调在湖南新宁丁忧的江忠源带“楚勇”到广西打仗。江忠源也不负众望,在广西全州蓑衣渡打败太平军,太平军重要将领冯云山重伤去世。江忠源原是一名举人,在道光二十七年率领团练帮助政府镇压了雷再浩的起义,江忠源也因有功到浙江做了一名县令。王闿运的《湘军志》说:“咸丰初元,巨寇洪秀全自全州出永、郴,围省城,掠舟洞庭,遂连破名省,天下莫能当。文宗忧之,诏湖南治团练善后,以乡人副巡抚,湘军始萌芽矣。”所以说团练出境打仗必须经过朝廷的同意和派遣。湘军的兴起是由于南方的各地起义,清军腐败兵力不足,不得已利用地方团练帮助清政府平定内乱。后由经清政府授意,曾国藩等人在湖南以地方团练为主力组建一支地方性质而又受朝廷官员指挥政府调度的军队。湘军与一般的团练不同,它隶属政府的旨意,却不能像绿营那样,所有饷需由户部执掌,按响章拨发,绿营的统兵将帅没有筹饷的权力,发饷时,须由同城文官监放,将领无权支配饷项的领发。湘军刚成立时,部队所要的军资饷需,户部无法筹措,只是给一纸空文指拨,带团练的将帅被迫自筹饷需以供军用,只好一边打仗,一边走“就地筹饷”这条路了。
可从一些地方县志的记载上我们了解到团练出境打仗似乎更早些时间。道光十一年(1832)冬,江华瑶人与汉人在以物换物的交易中被欺侮,官府不仅没主持公道,反而被官方缉捕。为反抗官役和地主的暴虐,江华锦田乡(今码市)人赵金龙于是年的12月29日,招聚广东和湖南常宁等地瑶族群众六七百人,以赛神为名,以红布裹头为号,率先在江华两河口地方起义。因清官兵久不经战事,见到瑶兵只知溃逃,起义军杀会党、官役20余人,攻占两河口地区,并改道光十一年为“金龙元年”。起义后,队伍迅速扩大,由五六百人发展到两三千人,他们由江华进入蓝山、宁远、新田等县,在各地瑶、汉、壮族人民响应下,起义军兴盛时拥有1万多人。清朝在派出官兵几次进剿失败以后,又委派湖南提督海凌阿和宝庆协副将马韬率兵3000人,由宁远进攻蓝山。赵金龙闻讯,设计派起义战士假扮民夫为官军搬运军械,并在祠堂圩伏击清军,一举杀死海凌阿和马韬2人,取得大胜。祠堂圩战役之后,起义军声威大振,桂阳、常宁等地瑶民亦踊跃响应,起义军曾攻占常宁、武冈、新宁等县城,势力扩大到整个湘南和广西省贺县、富川和广东省连南、连县等地。道光十二年正月,起义军击败前来“讨捕”的官军,乘胜进击蓝山、宁远边境,从蓝山一路往新田、桂阳方向逼来。当时新田县令王鼎铭紧急向道县、桂阳西北乡各团练求援,桂阳黄玉瓒率公平团丁首先抵达新田县城南门桥下,奈何王县令已于先日被杀,清朝官兵皆退缩不敢前,公平团丁势孤力单,只得退守莲荷塘。27日,桂阳的西河团、彭氏团、陈氏团都先后赶到新田救援。1832年(道光十二年)3月,清朝政府再次征调湘、鄂、粤、桂、黔5省兵力,以及地方团练,道光皇帝亲令以户部尚书禧恩为督剿,总督卢坤、湖北提督罗思举,将起义军诱至山外分兵围剿。4月,清大军步步进逼,起义军被围困于常宁县的洋泉镇,经20多天苦战,只有小部分人突围,赵金龙与大部分战士都壮烈牺牲,起义军失败。赵金龙瑶民起义发生在清朝晚期,天地会、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夕,是瑶族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新高峰。清朝在镇压起义后,为了巩固在瑶族地区的统治,设团总,建“瑶长”“瑶练”制度,亦作了一些诸如“严禁侵占山场”,瑶民可以赎回典当出去的土地,以及推广种植木棉,设立义仓等善后措施,对缓解矛盾和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湘军一将领新田人张荣祖写的《邑侯王公新之先生祠碑》记当时新田县令王鼎铭与赵金龙起义军作战的情况说:“我新弹丸邑小,累卵城危,欲守险而不能,欲援师而不可,公乃号召戎围皋牢义队,不假虞虢之道,独塞韩魏之冲。初冒雨以安民,复沿城而示众。亲提一旅之师,身先士卒;齐下三军之泪,气壮山河。恃礼义为干城,忠信以为甲胄。二十四日战于邑南之查林铺,督民兵二万余众,擒匪一十九人。于是散归幕客,重整乡兵,解铜印于家奴,走蜡书于间道。部署既周,先骑陷阵。隢众志以成城,宁死于战,毋死于守;推赤心以示贼,宁杀我身,毋杀我民。”与赵金龙之军在牯牛岗之桐子坳一战,县令王鼎铭召集了“义队”“民兵”与之作战,王鼎铭在战中战死。后来这些团练也成为湘军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团练出境作战时间应更早。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其起义军称“太平军”。咸丰元年(1851),广西巡抚、提督向荣派兵4000多人,围攻太平军失败,四总兵败死。7月,新宁人江忠源奉命赴钦差大臣赛尚阿广西军营,立即在新宁募勇丁500人赶赴广西,号“楚勇”,历史上称此为湘军之雏形。咸丰二年,楚勇扩至1500人。5月,江忠源在全州以北之湘江蓑衣渡伏击太平军,夺其船只辎重,打破其沿湘江北攻长沙的计划,太平军重要将领冯云山牺牲,这是太平军首次受到的最大损失。太平军放弃水路进军北上的计划,改由陆路进攻永州零陵。6月9日,前锋抵达零陵潇水河西岸,正值倾盆大雨,潇水河暴涨,太平军果断退走南下道州。湖南提督余万清、道州知州王揆一驻守在道州,余万清听到消息后,弃城逃向江华;王揆一投河自杀,后被渔民救起,逃走。太平军开始在道县进行了两个月的休整和招募兵勇,组建了“道州大旗营”。虽然清军一直围剿太平军,但没如愿,两个月后,太平军突破围剿,从道县四马桥到宁远水市、下灌,转战郴州,向北进发。
太平军到道州后,原活跃在道县、宁远、东安各地的天地会组织,天地会著名首领朱洪英和胡有禄在广西南宁举行了起义。咸丰三年(1853)春,道县何贱苟发展会员近5000人,宣布起义,自称“普南王”。咸丰三年4月,何贱苟派部下何禄、吴玉老十率众袭击驻扎在杉木树的清军把总许德禄,乘胜围攻县城,杀死了许德禄和典史吴世昌。之后,在清军的追捕下,吴玉老十战败被擒,何贱苟转战到常宁而失利,又由嘉禾、蓝山转移到他家乡不远的四马桥。咸丰三年12月8日,与王錱将领的老湘军左营及清军大战于四马桥藠头坪村,天地会起义军失败,何贱苟逃走。咸丰二年12月,曾国藩“奉命帮办巡抚团练,是时湘乡先立练局”(《湘军志》),虽因母丁忧,但太平军攻陷武昌,只得到与长沙与巡抚张亮基商量湖南防御事宜。曾国藩到湖南组建水师十营,张亮基“招湘勇千人到省,遂日日训练,分为三营:中营为罗教谕管带,昨援江西剿安福贼者是也;左营为王县丞管带,衡山、桂东、兴宁屡著战功者是也。”(曾国藩《书札》卷二《与吴甄甫制军》),王錱是以生员身份统领勇丁的,“县丞”之职是后来所封赐的。当时所谓练勇有“楚勇、南勇、宝勇、刘勇之目”也就是湘军的五大主力,以王錱“所练别号湘勇”,刘松山带军平西北回民捻军起义军,刘锦棠统军收复新疆,此军称号为“老湘营”“老湘军”,永州胡文高所领的新右支营属之。“楚勇”是最初由江忠源所创,席宝田是楚军“三杰”部将之一;鲍超的霆军,曾国荃的吉字营和左宗棠的楚军,王德榜及后抗法改名的恪靖军,属左宗棠楚军。“曾文正公初募湘军,专倚罗泽南、王錱。而所定营制,通三百六十人为一营。王錱意少之,欲自改定营制,曾文正公持不可,时左宗棠与文正公以意气争胜,如王錱旨,允所请,王錱因别将一军,归巡抚调遣。”(《湘军志评议》),太平军离道县后,王錱带湘勇在道州与天地会义军作战,刘松山随王錱到道县征讨。刘松山为湘军后起名将,原隶属其部下,跟随王錱转战于道县、广西,他后统老湘营所用的都是王錱的兵法。王錱病卒军中后,他所带部下归其弟王开化及张运兰分别统领。
湘军之名源自曾国藩,《湘军志》说湘军起始于江忠源带团练出征广西,实际上团练出征异地作战应始于王鼎铭调团练打赵金龙。咸丰二年(1852),罗泽南、王錱募湘勇三营,永州人王德榜随兄长吉昌在江华招募兵勇与太平军作战;宁远人石焕章在太平军攻占全州,永州危急时,奉令从长沙回乡招募乡勇1000人,组建疑勇营开赴永州守城;东安席宝田也在乡举办团练,席宝田所带的团练属江忠源楚军系统。道县何绍彩所带的绿营“仁字营”也组建起来。“湘军之兴,自此始矣”(王安定《湘军记》第9页)。
二、永州人在湘军作战史上的贡献
统领平黔之战
零陵东山景区有一块光绪三年立高达两米五的《敕建援黔忠义祠碑》,上面记载的是同治六年东安记名布政使席宝田为总统,带兵在黔东南镇远、清江平叛乱一事。而席宝田当时面临的是战争死伤兵员很大,又因值“炎瘴盛行。医乐道梗,朝病夕僵。幕无治牍之人,野鲜巡逻之卒”,再加上“川省撤军”,湘军兵力严重不足,席宝田从永州府征调了大量勇丁,前去打仗。同治八年清军在黄飘被打败,在这次战斗中,东安记名提督荣维善殉职,湘军损失很大,以致“湘力不济”,后又从永州征了大量勇丁,在席宝田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兹念成军永郡从征赴难多属乡人,家祭巷哭,栖魂无所,爰卜郡内建忠义祠,首祀死事各员,次阵亡病故勇丁。”修建“援黔忠义祠碑”以祭在这次战斗中死去的永州勇丁。
平黔之战主帅——席宝田
席宝田(1829-1889),字研芗,清东安安永丰甸(现伍家桥乡)人。十八岁入县学,后就学长沙岳麓书院。咸丰二年(1852)在乡举办团练,咸丰六年,被湘军将领刘长佑招参军事,随从转战江西,镇压太平军,属湘军中的“楚军系统”。咸丰九年,席宝田随刘长佑从永州西面阻击太平军,后连战于武冈、新宁、宝庆等地,率部参与解除太平军对宝庆之围,并追至广西,攻占柳州。咸丰十年,奉湖南巡抚络秉章之命回乡募乡勇千人,号“精毅营”,率赴道州、郴州、桂阳等地,阻击天地会起义军和入湘的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石达开率太平军复由广西入湘,攻取会同及湖北来凤,围攻黔阳。席宝田率部抗击,克来凤,解黔阳之围。同治二年,太平天国将领黄文金率大军进攻江西,清廷命广西提督江忠义赴援,席宝田为副将,率前锋部队截击太平军于饶州桃溪渡,又连战湖口、洋塘、石门、青山桥等地。后追至池州,围攻青阳,袭击石岭,太平军被迫退走,遂解青阳围。同治三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与他人,再次进攻江西。席宝田率军阻击于白沙关,夺取枧桥要隘,袭击大济关、泥岭关,攻占金溪。其时,杨岳斌初到江西督办军务,命席宝田增援南丰,因进攻崇仁,未及时赶去增援。杨岳斌便弹劾其延误军机,违抗军令,削其按察使职,降补为知府。是年6月,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幼天王洪天贵福和干王洪仁玕等突围至广德,经皖南入江西,席宝田率军截击于新城。10月,在杨家牌俘获洪仁玕、洪仁政、黄文英及其他太平军首领数十人,后又俘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席宝田因“军功”官复原职。同治四年,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等复向广东进攻,席宝田率部自平远阻击,继而追至铁石岭。后与诸军合击太平军于嘉应州,致使此路太平军失败。
同治六年,席宝田复受命专办贵州军务,统湘军万人至沅州,击退进攻会同、沅州的苗族起事武装而进入贵州。同年冬进军石阡,进逼苗军要寨荆竹园。同治七年元旦攻克荆竹园,杀起义苗军首领萧桂盛、何瑞堂等。同年夏围攻寨头、天柱等地,斩苗军首领桂金保、陈大六等。同年11月,命部将唐本有、荣维善攻破抱金,入抚松柏洞,在清江南岸合击苗军。同治八年正月,与黄润昌、邓子垣会师进攻镇远。同年2月,令部将荣维善连破董敖、公鹅两隘,攻克清江厅城。后又令荣维善与黄、邓军合击苗军于黄飘,被苗军设伏击败,黄、邓被击杀,荣维善及其所率之军,亦被全歼。席宝田为报复苗军,亲自率军驰至巴治,与张臭迷决战,杀苗军数千人,烧其屯粮十万石。同治九年3月,席宝田分兵四路攻陷施洞。9月4日克岩门,进军叫乌,继而追击撤退至九股河之苗军。同治十年3月,席宝田率军攻下丹江,进军牛场。5月,追击苗军至雷公山,杀苗军三万余人,烧毁房屋,洗劫一空。同治十一年4月,席宝田令部将龚继昌、苏元春、唐本有(唐生智祖父)、谢兰阶等,分三路合击苗军于乌雅坡,阵斩苗军首领九大白、岩大五;苗军首领张秀眉、金大五、杨大六等被俘,贵州苗民起义被席宝田所率的军队彻底镇压,取得胜利后席宝田以病归乡。因在多次作战中,掠夺财物,家中骤富,经营商业,光绪十五年(1889)病卒。
来源:永州日报
编辑:陈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