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运动领袖、黄埔奇才、国共桥梁、北伐骁将……革命英烈蒋先云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光辉的一生。6月22日,记者驱车赶往蒋先云故居,追寻先烈足迹。
蒋先云(1902—1927),字湘耘,号巫山,新田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革命烈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领袖、军事将领。
蒋先云不仅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名副其实的黄埔“学霸”
1917年,蒋先云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五四”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蒋先云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的学生罢课运动。他在校期间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开了湘南革命组织之先河。身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蒋先云颇得毛泽东的赞赏。1921年,经毛泽东介绍,蒋先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蒋先云参与了与李立三、刘少奇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即成长为工人运动领袖。
“1924年春,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招生。蒋先云经毛泽东、夏曦、袁达时介绍投考黄埔军校。” 大坪塘镇副书记刘志信介绍说,当时考试要求非常严格,先在全国19个省区进行招生初试,然后再到上海、重庆等市进行大地区范围的复试,合格后方可到广州参加总考试。总考试包括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在1200余名考生中,蒋先云名列第一。
更令人惊叹的是,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蒋先云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且与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据周恩来回忆,蒋介石也把蒋先云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1927年5月28日在攻克河南临颍城的战斗中蒋先云英勇牺牲,周恩来在武昌亲自主持召开追悼会,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刊登了题为《悼蒋先云同志》的悼词。
革命不朽精神永相传
水有源,树有根。蒋先云的革命情怀和爱国斗志激励着家乡人民。为纪念他,新田县将县城一条繁华街道(县城至蒋先云出生地方向)命名为先云路,并修缮了蒋先云故居,民间自发组织成立了新田县蒋先云研究会。
2011年,位于新田县大坪塘镇大坪塘村的蒋先云故居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群众和中小学生都会自发前往悼念这位革命英烈。
据了解,蒋先云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蒋先云的高祖登堂公所建,因故居前有一形如半月的池塘,故蒋氏族人又称之为“月光堂(塘)”。目前,这所故居至今仍保留着1902年蒋先云出生之初的格局。故居坐北朝南,系明清时期砖木结构建筑,整体呈“一池三堂两井十二间”的格局。
庄严古朴的烈士故居,显得森严肃穆,青砖黛瓦、三层风火马头墙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纵观蒋先云25年短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正义的一生,英雄的一生,2009年,蒋先云为永州市唯一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
翻开乡村振兴新篇章
蒋先云烈士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大坪塘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该村摆脱贫困,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大坪塘村探索一条新路子,用活用足公益性岗位资源。“我们把农村环境整治和扶贫工作相结合,聘用贫困户担任村镇保洁员,协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支书蒋技勤介绍,通过聘用贫困户当保洁员举措,既解决了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保证了环境卫生的整洁,又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带动了贫困户增收,每名保洁员可获5000元/年的工资,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双促双赢。
夕阳西下,记者行走在大坪塘村,干净整洁的街道,整齐的路灯,村委会广场前,嬉笑的儿童正在村广场追赶,广场舞跳起来,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俨然城里的生活景象。
近年来,大坪塘村为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出行难等问题,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民生保障。投入90万元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了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村级广播室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投入48万元对大坪塘社区广场、部分背街小巷进行地面硬化,周边绿化。为28户贫困户申请易地扶贫搬迁、3户县城安置,解决无安全住房问题。加强农村环境整治,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添设了村主道路灯,并制定了长效管理制度,保障村民出行安全。“过去住在山岭厂棚,最怕就是下雨天,天黑门前路滑,房顶又漏雨,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太多,还有了新房。”71岁的邓柏秀与81岁的老伴以前带着两个孤儿住在山岭上,极为不便,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老两口住上了安全舒心的新家,喜悦之前溢于言表。
“为培养更多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村里符合条件的人员培养。”驻村干部邓丽君向记者介绍,该村主要以种植烤烟、水稻蔬菜农产业为主,除了请农业专家来指导技术以外,该村已经送两名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参加“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以发展“产业+带头人+村民”模式,带动更多周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于未来,蒋技勤坚定信心,下一步,大坪塘村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记者 李丽 通讯员 乐国辉 吴桐英 李宁)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李丽
编辑: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