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州市第二个“人才主题日”到来之际,特推出“永州·人才故事”系列报道,邀请在永工作的优秀引进人才、科技特派员和人才工作者等代表,畅谈工作、学习和生活,从不同角度展示出永州市近年来人才工作发展的新面貌。
永州市司法局副局长 潘海山
我生在永州,长在永州,念大学前,没有离开过永州。今年是我硕士毕业十年,参加选调十年,回永工作第七个年头。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这十年,我辗转两地,先在巴渝乡镇服务三年,2012年从重庆市商调回永,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
初心:为什么选择回永州
“你在直辖市工作,都副处了,为什么还回来?”这些年,类似这样的疑问不绝于耳。在常人看来,重庆发展比永州要好,回来似乎不大明智。我以为,一个人做什么样的决定,取决于他的成长经历、精神信仰和所受的教育。十年前,研究生毕业时,母校清华大学鼓励我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我和班上大多数同学响应号召,投身国家重点发展地区和艰苦行业领域就业,当时去重庆,真没考虑过待遇,只想到基层广阔、大有可为,去基层一定会有干事的平台和机会。
七年前,永州首次面向全国引进人才。当时家乡情况我基本清楚,财政比较困难,居民生活水平不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改革东风势不可挡,唤醒了沉睡潇湘。促使我最终做出选择的,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家乡思想解放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才兴永、人才强市战略,开全市思想之先河,干部群众理解接纳,广泛达成共识。人才来永州并不是挤占资源,而是助力永州高质量发展。二是市委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第一次把人才专场招聘会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时任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到高校引才,当面试官,求贤若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了对人才工作的极度重视。三是永州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永州位于湘江上游,生态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宜业宜居宜商,发展潜力巨大。相比重庆而言,家乡更需要我。况且家乡落后、欠发达,发展愿望更迫切,回去建设家乡、服务家乡我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使命必达。同时,我也要感谢组织和市委准予我回来,让我这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可以侍奉双亲,孝敬父母。
蜕变:我与永州共同成长
七年来,我先后在市委政法委、市法制办、市司法局三个单位任职,重点参与了两项建设: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在政法委从事综治工作五年,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勇气,在平安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一是永州综治工作发生了质变。过去永州在全省一直排位靠后,经过反复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现在综治工作已经成为永州的一张“名片”。2015年以来连获省先进市州,市综治办获2013-2016全国综治先进集体。二是大力推进了社会治理改革。在市委的领导下,以网格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永州模式”形成可复制经验,为综治中心国家标准的出台贡献了“永州元素”,得到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的肯定。永州市获评第二届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三是个人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为推进网格化,我和同事没少加班、没少熬夜,全市城乡社区用房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都是市综治办牵头抓总。2017年市综治办荣获全国先进集体,我作为分管领导被中央综治委、中组部授予嘉奖。此外,还获评市禁毒、维稳、反邪先进个人等,这些荣誉,都是对我的莫大鼓励。
两年前,我到市法制办任职,分管合法性审查和法律顾问工作,参与了一些重大项目的洽谈,重大矛盾的化解,政策文件的审核、突发事件处置和遗留问题处理,深感当前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阻力大,问题多,情况复杂,时刻都在考验我们的能力、智慧和勇气。中央提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关键在于执行,而对制度普遍缺乏敬畏,制约了法治的预期效果。
未来:永山永水须有永才
身上“清华”光环逐渐淡远,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个普通人,努力扛起肩上的责任。新时代呼唤新担当,不忘初心定能昭示使命。作为永州人,我希望永州经济发展、绿水青山、环境优美;作为领导干部,我希望永州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氛围健康;作为法律人,我希望永州党政善治、社会共治、厉行法治,把永州城打造成湘江上游最炫丽夺目的“潇湘明珠”、“永远宜居宜业平安幸福的山水洲城”。永山永水须有永才。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只要力所能及,我不会忘记作为党员干部的担当,不会忘记作为家乡人的坚守,不会忘记作为法律人的职责,更不会迷失初心,让心中的“清华”蒙羞。祝愿永州越来越好!
(作者系永州市2012年引进人才)
来源:永组在线
作者:潘海山
编辑: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