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永州6月4日讯(通讯员 唐蝶 曹慧)按照省联社的工作部署,永州办事处派专员来到东安农商银行收集农信史料,开启了东安农商银行寻访农信历史、感怀农信初心之旅。
寻访第一站来到原东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茶源信用社,门外的石阶上已布满青苔,院内架了古旧房梁,裸露着红砖青瓦,水泥地木头椅,还有历经沧桑傲然挺立的煤炉子,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墙上已逐渐隐去印有“中国信合东安县信用合作联社”字样的挂历等,仿佛带我们走进了农信那个用脚步丈量农田、量出丰收硕果的秋天。
根据事先规划好的线路,几经周转找到了原紫溪信用社办公用房和原渌埠头信用社旧址。紫溪信用社因为搬迁原因,办公用房保存还很完整,房子是90年初的典型样式,守库房就在一楼跟营业厅连着,“当年我就是住这间守库房,工作和生活都在这里。”随行的陈经理是90年代参加工作的,他不禁感慨道。把整个两层楼翻找完,只收获一个保存完好的卷柜,暗红色的木材质上刻有黑色“卷柜”两个字样,分为上下两层,各有一把锁,经老同志们确认得知这是70到80年代保存传票及重要文件的柜子。
大路换小路的拐弯处寻到一处破旧房屋,满院子都被藤枝缠绕的各类绿植占领,拨开一层层杂枝,院内陈设不再,架构犹存,正厅上的“为人民服务”“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的字样在告诉我们当年渌埠头信用社工作的场景,仿佛回放着老农信员工给百姓办理各类业务的一幕幕场景。在那个年代,信用社没有自己的房子,都是跟乡政府合在一起,标准的四合院摆一张桌子,外面用来办公,里面两间房出纳和会计用来住,老百姓就站在回廊上办业务。“到了忙碌时节,乡政府还会抽我们下乡,背着账本一边收贷收息,一边匡算揽储。头寸最多也就2000块,一个挎包一背坐上中巴车,附近的认识的老百姓一般都不挨着我们坐,知道我们身上背着钱,怕有什么闪失会讲不清,当时的人们都那么的朴实。”老同志回忆当时的工作场景,还犹如昨日。
时至下午,终于来到了原来的都塘信用社,根据此前收集的线索挖掘当年的保险柜。几番辗转找到钥匙打开了院子的大门,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层小楼,一层为营业室和库房,二到四层为职工宿舍。按照这种规模和地段来讲,都塘信用社都是一个规模大、业务量大的网点,只见营业室的窗口还在,有三个柜台可办理业务,请您评价的计分器还见证着这里办理业务的精细。仔细翻找终于在一个幽静漆黑弯转的过道里,找到了当年的木保险柜,木柜有一米多高虽是木头所造,但十分结实。需要四个人合力才能抬出,整个柜体只有四角用铁皮包了,柜锁也是简单只有两把牛头锁。在那个钢铁不能普及的年代,这个经久耐用木质保险柜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结束一天的“淘宝”行程,收获颇丰。我们对着1958年至1975年的那300本传票里看当年几分、几块钱办理业务的老农信们,从整齐划一的手抄报表中听到了半夜磨算盘扎报表的孜孜不倦,我们甚至还在那狭窄简陋的库房里看到了奉献、无畏和坚守,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无论风雪还是雷电,都挡不住一代代农信人的激情,在这样的条件下练就的“挎包银行”“铁脚板精神”,顶起了东安农信的脊梁,铭记农信历史有我,传承农信历史也应当有我。
来源:红网
作者:唐蝶 曹慧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