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种上了果树。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陈奥男 王诗颖 徐士洁 实习生 刘静 永州报道
这次我们采访的目的地是永州市冷水滩区麦子园村,出发前,我们对这个省级贫困村的蜕变充满了好奇:从“失控村”到“致富村”,它是如何用两年时间做到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出发了,想从麦子园村的每一寸土地上去读懂它的“致富密码”。
车子缓缓驶在麦子园村的沥青路上,道路两旁的房屋整齐排列着,微风拂面,凉亭里有三五村民在拉家常。不远处的山坡上,一大片绿油油的果树映入眼帘,规模和长势着实养眼。
“那片地是2016年流转的荒山,有460亩,经过改造,种满了沃柑、脐橙和砂糖桔。今年是种植的第四年,果树将进入丰产期。”麦子园村党支部书记周长友告诉我们,预计今年果树的产量将达到20万斤,产值将达到80万元。
麦子园村村民蔡雪金细心地在擦拭每一个泡菜坛。
深入麦子园村,我们被一股诱人的香味吸引,这里是麦子园村有名的泡菜厂,也是麦子园村的支柱产业。走进厂房,只见成千上万个坛坛罐罐安静地依偎在一起,泡菜等待着发酵、取出、包装……过程中满载着勤劳和希望。坛坛罐罐间,村民蔡雪金正细心地擦拭每一个泡菜坛,用心检查每一个泡菜坛的情况。对于蔡雪金来说,能在家门口有一份工作已感到很满足,“儿子儿媳和丈夫在外面赚钱,我就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孙子,没事还能在这里工作,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日子越过越开心。”
作为麦子园村的传统手艺,之前,泡菜一直作为生活的点缀存在。自永州市政府办驻麦子园村工作队驻村后,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整合了村里面传统的手工腌制泡菜的思路,确立了以泡菜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之路,让麦子园村切实打响了“麦子园”品牌。
永州市政府办驻麦子园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刘建军向我们介绍,如今,在麦子园村,和蔡雪金一样在泡菜厂务工的人还有很多,去年,泡菜厂成功带动30余户贫困户100余人务工就业。家门口的泡菜厂,鼓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除此之外,泡菜产业依托自身资源,带动柑桔种植、家畜养殖、药材种植、酿酒业等多个产业发展,共同成为拉动麦子园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走出泡菜厂,“扶贫先扶智,致富靠自己”,这几个字在我们的脑海中越发清晰,深化了我们对麦子园村原有的想象。如果说,还有什么是令我们印象深刻的,那大概就是“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吧!光这一点,就足以成就无数人的梦想。
何应马在龙虾养殖塘里清理水草。
产业发展,确实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
对于常年在外打工,无法陪伴父母子女的陈朵妹来说就是这样。2019年,陈朵妹和丈夫决定辞职回家,发展自己擅长的酿酒业。可是资金不足、平台缺乏让夫妻俩犯了难。了解到这个情况,村里迅速为他们打造了一套脱贫方案,消除了他们的顾虑,酿酒坊逐步走上了正轨。
对于曾经家庭收入微薄,生活无法保障的何应马来说,原来一年到头依靠干农活,缺乏资金和技术,他觉得自己的生活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改变。2019年,村里为贫困户安排工作,他被安排到村里的龙虾养殖产业管理龙虾,他的老婆也得到了去泡菜厂工作的机会。两人的收入叠加,让何应马感叹“小康生活就在眼前”。
取在麦子园村,用在麦子园村,麦子园村的良性循环之道,也将成为其发展的不竭动力。种养产业合作社的发展、村级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灌溉水渠的修建,三者互为依托,发挥各自的“造血”优势,渐成麦子园村的良性“生态”系统。
离开的时候,心境和来时已全然不同,感受着产业兴旺带来的蜕变,从后视镜里看着美丽迷人的麦子园村,慢慢消失在视线里。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王诗颖 陈奥男 徐士洁 刘静
编辑:肖拓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