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华岩全景。杨中瑜/摄
《阳华岩》板书拓片。郑万生/摄
《阳华岩诗》拓片。潇湘意提供
《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序》拓片。潇湘意提供
阳华岩,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竹园寨乡的回山之下,距县城6公里,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清道光《永州府志》载:“江华夏岭重冈,地远而险,其山之秀异者,自古称阳华岩”。因为唐代时期的道州刺史元结巡察至此,写下一篇《阳华岩铭有序》,并刻在石壁上,后人寻迹,纷至沓来,并竞相效仿,至今存石刻41方,字迹清晰可辨的38方,皆为阴刻。其中:唐代石刻2方、宋代石刻32方、明代石刻3方、清代石刻1方、时代不详3方。2006年,阳华岩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仿佛是一块藏在乡间的美玉,总在吸引着人们的眼光;仿佛是被岁月之河阻隔在彼岸的世外桃源,总是令人充满向往;仿佛是一支穿越洪荒的天籁,一直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它,就是永州之野的阳华岩。
阳华岩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竹园寨乡的回山之下,据县城6公里,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清道光《永州府志》载:“江华夏岭重冈,地远而险,其山之秀异者,自古称阳华岩”。
当我在江华当地文友的陪同下,叩访心仪已久的阳华岩时,居然还是像年轻人初恋时那样的心潮澎湃。除了激动,还有感慨;除了感慨,还有感恩;除了感恩,还有感想。
看见众多的精美石刻,我十分激动,想起它们的前世今生,我对开辟者充满感恩;站在岁月风口,环顾四周,我又禁不住遐思翩跹,目光也由此穿越时空,与一年二百多年前的那个年代进行无缝对接……
二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年轻时比较调皮、入仕后颇有建树、致仕后口碑甚好的人,他的名字叫元结。
元结的身世,颇有来历,他是后魏常山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年少时有些吊儿郎当,无所事事,到了十七岁那年,在乡邻的规劝中才蓦然醒悟:如果不加油读书入仕,恐怕会愧对列祖列宗。于是,他改变志向认真求学,拜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元德秀为师。元结很信奉“名师出高徒”这句古话,原以为自己拜在名师门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考取进士,哪知道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第一次参考,居然名落孙山。于是,他痛改前非,勤奋读书,等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再次参加考进士时,修养得以精进,以至礼部侍郎阳浚看了他写的文章后,赞叹地说:“评为一等也辱没你了呀,考官靠录取你表功!”元结果然考中上等,又考中制科。不料时值战乱,元结未能出仕。肃宗召见国子司业苏源明垂问天下的贤士人才,苏便推荐了元结。当时史思明正攻打河阳,天下形势紧张,皇帝将元结召来京师,问他有何奏议。元结第一次朝见皇帝,颇为拘谨,心有顾忌,又怕辞不达意,便呈上《时议》三篇。皇帝阅毕大喜,便提升他为金吾兵曹参军。史思明叛乱,皇帝决定亲征,元结进言:“贼兵精锐,我们最好不要直接同他争战,应该用计谋打败他。”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依计而行挫败贼兵的先锋,元结屯兵泌阳坚守险要,保全了十五个城池。因讨贼有功迁升为监察御史里行。后又到山南东道来调府参理军务。
代宗即位后,元结坚决辞官,乞求恩准回樊上侍奉双亲。第二年七月,唐代宗改元广德,到了冬天,忽然想起辞官的元结,觉得他是一个人才,恰好当时道州贼乱,于是一道圣旨从长安城飞出,把元结调往湖南,出任道州刺史。于是乎,一个疲惫的诗人坐着一条官船从洞庭湖逆流而上,走走停停。第二年五月,元结来到任所道州。
对于元结的到来,道州起初没有表达出应有的热情,而是用一片荒芜迎接他。因为西原蛮曾掠走该州居民数万人,剩下的才四千户。偏偏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便上书为民请命,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诗歌《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并序》。在任期间,元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颇得人心。经过近两年的治理,道州社会秩序逐渐得以恢复,经济也慢慢复原。这时候,他就经常到辖县巡察。
三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元结巡察至属县江华,来到了阳华岩这个地方。他见岩洞幽奇,景色怪异,便写下一篇《阳华岩铭》。江华县令瞿令问见了,说大人这么好的铭文,应当刻在这石头上,以示后人。元结听了之后,表示同意,就在铭的前面加了一段序言,使之变成《阳华岩铭有序》。瞿令问便亲自书写,并雇人来摩崖,将铭文刻在了阳华岩的石壁上。
《阳华岩铭》由元结撰文,瞿令问书,是阳华岩石刻的开山之作。石刻全幅宽290厘米、高 75厘米,包括题名、序文、铭文、年款在内共404字,分为44行。最具特色的是,作为书法家的瞿令问,在书写此文时,模仿曹魏《三体石经》体例,每一字都以先大篆、次小篆、再隶书的方式书刻,可谓别具一格。
时至今日,它是阳华岩石刻中年代最久远、字体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一方。此石刻与祁阳县浯溪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零陵区朝阳岩石刻《朝阳岩题铭》并称为元结“永州三铭”。北宋文学巨匠欧阳修跋元结《阳华岩铭》时云:“元结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惟恐不奇, 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气力不足,故少遗韵。君子之欲著于不朽者,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必得于自然。颜子萧然卧于陋巷,人莫见其所为,而名髙万世,所谓得之自然也。结之汲汲于后世之名,亦已劳矣。”
细细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元结在序中的感慨:“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元结在铭中称:“九嶷万峰,不如阳华。”他对阳华岩推崇备至,很有一见钟情的味道。这一摩崖石刻名显、文美、字特,被后人称为“三绝碑”,1200多年来传为名迹。自元结之后,勒石铭文者纷至沓来,到此打卡,时历唐、宋、明、清诸朝,聚楷、行、草、隶、篆、籀各种书法于一岩,纳诗、词、图、铭、记于一地,可谓江华石刻书法的集大成者,在众多的岩崖石刻中实为鲜见,成为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2006年,阳华岩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
四
在阳华道州岩,我还见到了一方很特殊的石刻——《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序》。这方摩崖图刻于南宋绍兴丙子年(公元1157年),由右从政郎、江华县令、主管学事、劝农营田公事安珪序并立石、豫章罗煜书,距今已有863年历史。它高93厘米、宽113厘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阳华岩图并篆额,下部为楷书图序,共44行,每行15字,图文真实地记录了阳华岩鼎盛时期的状况。图刻不仅有天然溶洞,还有仙田、浮岚阁、朝彻亭、思来亭、华岩寺及岩门,图画里的羊肠山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台阶护栏等设施,无不描绘得形象生动。“上有回山而面南,下有大岩而当阳,岩高且明,洞高气爽。其中石巉然可怪,多不能入画。泉流之清,莹然秀澈,玉潄泠泠之声,与地籁唱和,不待笙磬而五音迭作,前有浮岚阁,后有朝彻亭,次有仙田,高下数顷,长虹架水,萦绕如带。由外而入,宛若壶中,飘飘然忘轩冕之累,浩浩然有棹之志,信乎人间别有天也。后之人有为山水题评者,当不落天下第二也。” 序文更是极尽称赞阳华岩的自然之美。据考证,此《江华阳华岩图并序》是国内少有、湖南省仅存的摩崖图刻,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和书画艺术价值。
看见这方充满诗情画意的摩崖石刻,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幅名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真实写照,见证着当年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彰显出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与之相比,《江华阳华岩图并序》则彰显出一种中国画大写意般的超然,仿佛是陶渊明等人的灵魂栖息地。开封根据张择端的画建了一个同名主题公园,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阳华岩周边以阳华岩图为范本也建一个主题公园呢?只是我们这个主题公园不要跟人家比奢华,只跟人家比山水自然之美,尽量不改变现有的地形地貌,不搞现代化建筑,亭台楼阁以木质建筑为主,努力还原图中美景,也许是可行的。
五
当太阳当顶的时候,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在朋友们的再三催促下,我才懒洋洋地移步。说实话,阳华岩天然去雕饰,真的太美了,美得令人心疼。作为永州之野名人发掘的岩洞之一,阳华岩也是永州摩崖石刻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如果说在它之前零散的永州石刻,如同寥落的星辰,那么,阳华岩的集束摩崖石刻,则呈现出一道肇兴的曙光。这道曙光由元结身上散发而出,最终影响到了一大片,它们如同涓涓溪水,汇流成河,最后流淌成博大精深的永州摩崖石刻文化。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杨中瑜
编辑:陈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