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年打卡胜地丨潇湘水石的千古知音——元结永州打卡记

打卡时间: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至大历六年(771)

打卡地点:道县、江华、零陵、双牌、宁远、祁阳

1563860_chenchao_1616330801312.jpg

道州刺史元结。李宗平 作

1563865_chenchao_1616330814701.jpg

浯溪石刻。洋中鱼 摄

1563867_chenchao_1616330777799.jpg

元次山集。网络图片

永州现下辖的道县,唐代为道州。中唐时期,几度引起朝廷的关注。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刚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李豫在大明宫含元殿与百官讨论一个下放人选:哪个适合出任道州刺史?

因为他接连接到潭州刺史的上奏,说那边的西原蛮猖獗,上个月攻陷了道州,粮仓及牛马被掠,屋宅被焚,他代管道州鞭长莫及,希望朝廷派出一人到道州去专门治理。

李豫的话一落音,刚刚就任宰相的元载便站出来,举荐曾任荆南节度使参谋的元结,说他曾招募义兵抗击叛军史思明,保全了十五座城。哪知道资深宰相李辅国坚决反对,理由是元结是一介书生,征服不了西原蛮,他举荐申泰芝去。

由于李豫这个皇帝是李辅国和程振远拥立的,再说,李辅国手里掌握着兵权,没有人敢触犯他。所以,在元载与李辅国争执时,李豫还是任用了李辅国推荐的申泰芝。

哪知道申泰芝在道州任上,对上行贿李辅国,奴颜婢膝;对下威风凛凛,欺压百姓;对外与西原蛮勾结,达成一伙,洗劫百姓,发国难财。最后被人举报,唐代宗李豫眉头一皱,手一挥,申泰芝的脑袋就被砍了。由于西原蛮继续对道州的侵袭,一份份告急的奏折,通过快马继续传到朝廷,元载再次举荐元结。此时李辅国已经去世,李豫终于顺势选择了元结。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晚秋的一天。一匹飞奔的快马,在樊水的古道上“得得得”地奔跑着,跑向郎亭山。跑到山下一座简陋的院落前,骑者跳下马,从怀里摸出一个卷轴,抖开来冲着屋里大呼:“元结接旨。”

正在休假的元结接过圣旨,经过一番准备,在十二月从鄂州起程赴任,赶赴道州。

南行的路上,元结心里一直留恋着郎亭山。想起在郎亭山下生活的日子,多么惬意。而今奉命去道州,不知饱受西原蛮侵袭的道州是否也有像郎亭山一样美丽的风景呢?

由于在路上会友,元结走走停停,一直到764年(广德二年)五月才抵达任所道州,也就是正式打卡现今的永州市道县。

“州小径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树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这是元大人到任道州之后首次民间调研时所见到的景象,也是道州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一个原本有四万多户的中等州城,被西原蛮搞得如同废墟,所留下的居民不足四千户。百姓早上吃草根,晚上吃树皮,讲话有气无力,走路都艰难,这是何等地凄惨!

人之初,性本善。元结出生在一个环境较好的家庭,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走上社会之后,因为人情的练达,社会的陶冶,他的胸襟越来越广阔,学识也越来越渊博。所以,当他看到道州的景象时,身为刺史的他,几乎流下了泪水。

他赶紧给代宗李豫写报告:“耆老见臣,俯伏而泣;官吏见臣,以无菜色;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这幅景象,即便今日,也教人不忍卒读。

天下同月,道州异色。月光洒照在道州城乡,在诗人元结眼中,居然没有任何诗意,只有淡淡的哀伤。心里装着百姓的诗人,比心里装着风月的诗人要伟大得多。

那些洗劫道州百姓的西原蛮究竟是怎样的一伙人呢?我该怎样降服他们?元结心里一直在思考。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身为臣子的元结,必须恪尽职守,保一方安宁。这是职业道德,也是王命使然。他耳边常有父亲的训导,如果不把工作做好,他就愧对元家列祖列宗。

刺史手下无弱兵。两军相遇,智者胜。元结决定布阵、埋伏,擒贼先擒王。

山谷里传来了将士冲锋陷阵的呐喊,奇兵迭出,官方居然以少胜多,擒住了西原蛮首领梁崇牵麾下的一员大将。

元结突发奇想,以此为筹码,开始与对方谈判。他知道,攻心为上,也知道不战屈人之兵。当然,他更要考虑政治后果,做好各种预防。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除了傻瓜,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战争的苦难,只有平民百姓感触最深。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是每个人心里最初的期盼。

饱读诗书的元结,自然不忍目睹生灵涂炭,他要想办法避免流血,避免战争,挽救黎庶,报效国家。

派人假降,身先士卒,孤胆深入,里应外合。这是文人出身的元结所使用的一个招数。他的手下开始十分担心,最后的结果让他们不得不佩服。

仁者无敌。以民生为本的军队战斗力是很强大的,就算数量少,也往往能战胜对手。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戝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贼兵被赶走了,他们宁可去其他地方捣乱,再也不来犯道州,因为道州这个刺史让他们感到敬佩和敬畏。

征衣战马,逐鹿山川。元结心中的浩然正气,如同巍巍都庞岭,挡住了贼兵的入侵。

寒光照在他的铁衣上,散发出一种刚毅之气。这是男人应有的气概,也是男人的一种本质。

一手握剑,指挥战斗;一手握笔,书写时代。

甫抵道州的这一年,元结以诗歌记录历史,告知未来。一首《舂陵行》,铸就了道州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篇章,外加一首《贼退示官吏》,如同两道清溪,给了道州人们最好的精神给养。

此外,他还给代宗写信,请求减免道州税负,获得批准。在任期间,元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颇得人心。经过精心治理,道州社会秩序逐渐得以恢复,经济也慢慢复原。

为了了解民间疾苦,元结经常深入下辖的县乡进行巡察。在巡察和到衡州、潭州商议政事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道州和永州的水石之美。

元结对奇异山水情有独钟,每到一处游览,就要写铭记,而且写了之后,又要刻石,使之成为景观。现今永州境内的大多数石刻群(景点景区)都与他有某种内再联系,所以,他堪称潇湘水石的知音,而潇湘水石也让他如痴似醉。

元结探寻永州山水和文化遗存的第一站是延唐县(今宁远县)的九疑山无为洞,时间是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春季。他在这里一座新建的道观里住了一晚,游了附近的一个岩洞,还有一座山峰,他不仅为新建的道观和附近的岩洞命名“无为”,还写下作《登九疑第二峰》《无为洞口作》《宿无为观》三首诗,并在洞内留下“无为洞”篆书题刻。

一切貌似顺利,一切貌似平安。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元结雄心勃勃治理道州时,不料被人告状,免去刺史职务,回到设在潭州的湖南观察使理所闲居近一年。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三月,奉命再次出任道州刺史的元结,从潭州坐船赴任道州,这是他第三次途经浯溪。在船上,他发现这里风景不错,想到前两次都是匆匆忙忙经过,未及造访,于是停船上岸,攀上江边这座石山,看见从山脚下流过的那条山溪,清清浅浅,汩汩流淌的样子,再看看面对湘江波涛的那一片宽阔的悬崖陡壁,以及连绵的山体,不禁心花怒放,心底竟忽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将来退休之后要来这里结庐而居,沿溪种花,临水钓鱼,以追慕陶渊明的心境。特别是当他看见那条溪水时,喜悦之心流溢于表,派随从去打听,居然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元结心想:既然没有名字,这应该是上天赐予我的了,那我就干脆把它叫做“浯溪”吧。“浯溪”,就是“吾之溪”,我的溪。元结还兴致勃勃地为它写了一篇《浯溪铭》。第二年,他又写了《峿台铭》《痦亭铭》,与前者合称“三铭”,并请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悬针、钟鼎三种风格各异的篆体书写出来,刻在了三处摩崖上,成为“浯溪碑林”的开山之作。

再次上任,继续巡察。元结至江华,见岩洞幽奇,景色怪异,便写下一篇《阳华岩铭》,江华县令瞿令问见了,说大人这么好的铭文,应当刻在这石头上,以示后人。元结听了之后,表示同意,但在铭的前面加了一段序言,使之变成《阳华岩铭有序》。瞿令问便亲自书写,并雇人来摩崖,将铭文刻在了阳华岩的石壁上。时至今日,它是阳华岩石刻中年代最久远、字体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一方。

江华县城附近有一座险峻山势、千姿岩石、郁苍树木的山,山下溪流潺潺,游鱼可鉴。元结在江华县令瞿令问等人的陪同下,攀登至此。进入亭子的刹那间,元结感到一身凉爽,不禁感叹“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诗人兴趣一来,不仅为亭命名“寒亭”,还作《寒亭记》摹刻于石上。元结的诗文,仿佛给寒亭涂上了一层金粉,使之远近驰名。

这年初冬,他奉命去潭州的湖南观察使理所商量军政大事,坐船途经永州。因为在船头的偶然一瞥,感觉城外潇水西岸一带的石头十分怪异,于是停船上岸,带着随从探寻,便发现一处岩洞。永州刺史独孤愐得知他发现胜景之后,就赶来为他剪茅开辟,窦必为他创制茅阁。这里的风景,令元结十分喜爱,他将岩洞命名为朝阳岩,为此写下《朝阳岩铭》。写完之后,元结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朝阳岩诗》,委托人刻在岩石上,不经意间,就成了朝阳岩的开辟者。

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春,元结从潭州返回道州,途径泷泊(今双牌),恰逢春水大发,船行困难。为了鼓励人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于是即兴作诗五首《欸乃曲五首》,让船夫们一边唱一边拉纤撑船。这组诗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周咏棠《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轻轻浅浅,悠然在目,味正在逼真。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此境非目击不信(“上泷船似”句下)。又云:语带嘲笑,妙甚可思。

回到任所,元结忽然想到刺史一般是三两年一换,自己不可能在道州呆一辈子。如果自己离任后,继任者会不会变成第二个申泰芝呢?

为了让百姓了解自己的心情,也为了让后来者专守法令造福于民,他挥笔在府衙的厅壁上写下了一篇文章:“天下太平,方千里之内,生植齿类,刺史能存亡休戚之。天下兴兵,方千里之内,能保黎庶,能攘患难,在刺史耳。凡刺史若无文武才略,若不清廉肃下,若不明惠公直,则有州生类皆受其害……”

这篇名为《道州刺史厅壁记》的文章,秉笔直书,旗帜鲜明,言辞犀利,层次清晰,是一篇难得的官场训诫,也是一篇难得的文学佳作。它像一颗炸弹,震动了当时的政坛,也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风景在路上。有了发现的经验,元结就像一个伯乐,到处在寻找自然山水的“良马”,他要用诗文赋予这些马匹以灵魂,让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轴上潇洒驰骋。

同一年,道州一块似龙、似虎、似雁、似龟,又似酒樽的石头,居然给元结带来了灵感,一篇精致的短文《五如石铭》横空面世,还把它刻在石上。道州城西那条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溪,汩汩流淌了成千上万年,有幸遇上元结,一篇《右溪铭》加上石刻,使它名垂千古。就算石毁溪灭,也在人们的心底印上了一幅秀美的画卷。

大历三年年(公元768)四月,元结被授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治梧州。他赴任仅一年,因为母亲去世,他辞职守丧,把全家迁到祁阳浯溪。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元结继续守母丧隐居浯溪,好友颜真卿从江西抚州刺史卸任北归,特意绕道来看他。元、颜两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功臣,又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分别多年,此刻相见,彼此十分高兴。元结看见江边石壁,忽然萌生一个念头,就请颜真卿书将自己十年前的旧作《大唐中兴颂》书写出来,请人刻于崖壁之上。这方石刻因元结的文、颜真卿的字、浯溪摩崖之石都很绝妙,世称“摩崖三绝”。它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把后来的历代书家和文人吸引来永州。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春正月,元结守丧完毕,回到京师长安,朝廷正要对他重新任命,不料他突然生病。四月,便撒手人寰。

元结自763年十二月启程来永州,至772年正月启程回长安,除了闲居潭州和赴任容州各一年,中间在永州八年,前后则跨越十年。

永州人都要感谢元结,感谢他对永州水石的厚爱,感谢他对潇湘文化的开掘。

1563863_chenchao_1616330790312.jpg

浯溪形胜满湘中。刘宝国 作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洋中鱼

编辑:陈小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