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0月13日讯(通讯员 杨理军)“我是祁阳人才政策的受益者,要把论文写在广阔的田野上,推动家乡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陈小龙是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农学博士,2018年通过人才引进回到家乡祁阳创业,带领团队走上了一条种子培育、生态种植、品牌加工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今年他在羊角塘镇江山村的200亩生态试验田迎来丰收,稻鸭、稻鳅等生态农法种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陈小龙博士团队的生态农法试验田。
近年来,祁阳市把人才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抓手,狠下“绣花功夫”,做实人才文章,使各类人才资源在各行业领域涌流集聚,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全市显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面。
夯实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祁阳市全面落实湖南省委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精神,深化“活力”乡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开展“支部创红旗、党员创先锋、群众创十星”活动,全面推行“组团联村、五抓五促”“导师帮带制”等工作机制,共选聘帮带导师906名,帮带学员1320名。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网格治理体系,共划分2313个网格,截至8月底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586项。规范村(社区)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严格落实村干部待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组织部门备案管理、村(社区)干部市级联审制度、党内生活制度。探索实施“强村带弱村”工作机制,采取支部“一加一、一带一、一帮一”的方式,推动各村(社区)党建工作联抓、产业增收联创、队伍建设联动、村级事务联促,切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
全周期“选育用管”干部。祁阳市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识别、培养、选拔、任用基层领导干部。围绕领导干部政治建设“五个维度”,运用“听、看、查、访、评”干部考察“五步法”,结合平时表现、年度考核、群众评价、工作督查等,精准识别了解干部,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坚持将工作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选项”“硬杠杠”,以考核定奖惩、凭实绩用干部、看执行力定位子,实现“干与不干大不一样、干多干少大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形成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实施“蹲苗”计划,注重在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推进、重点工作、基层一线等“三重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及时把那些在吃劲岗位勇作为善作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用起来。今年上半年全市顺利完成村、镇、市三级换届,19个乡镇新一届党委班子平均年龄为39.9岁,其中“90左右”年轻干部42名,35岁以下党委委员55名,35岁以下党政正职6名,全部从乡镇工作一线选拔产生。
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小分队动员会。
打造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根据全市用才需求,定制“引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专家人才”两张清单精准引才。适当放宽招考限制,主动对接专职院校、科研院所,采取“送考上门”“一事一议”“云招聘”等措施,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类专业人才,构建新时代专业人才“洼地”。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资源优势,组建“乡村振兴导师团”,实施“党建+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之类的实用型人才队伍。种粮大户邓根智在羊角塘等地流转稻田4000余亩发展规模农业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增收。组织一批农业、医疗、非公经济等领域的专家队伍开展“上门授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用心为人才做好服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放引进人才生活补贴169.6万元、住房补贴7.5万元,建造人才公寓375套,为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良好环境。开发人才智能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对人才学历、能力、专业等特点进行精准分析,为人才提供“随时受理、即时响应”的个性化服务。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各类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全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在祁阳大地奏响‘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强音。”祁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红网
作者:杨理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