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理论响彻永州。”大家好,这里是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和中共永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理想永州·故事荟”,我是本期主讲人温娴。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江华同志的故事。
江华(1907-1999),瑶族,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原名虞上聪,1925年10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委第一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07年8月1日,江华同志出生于湖南江华县瑶族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考取江华县立高等小学,当时受韦汉、陈为人的影响,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洗礼,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宣传。1925年,江华同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江华同志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他为革命曾三易其名,每次易名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每次易名都彰显了他对党的赤胆忠诚。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衡阳,革命陷入一片混乱。江华同志被特委分配担任湘南特委和湖南省委的政治交通员,负责传送党的文件等。一次,他搭上宁远县一郑姓土豪的船去长沙送信。为了避免土豪的怀疑,他便自称叫黄琳,是黄璟的叔伯兄弟,在衡阳教育局供职,想到长沙找熟人谋个好的职业。原来,江华岭东有个叫黄璟的,与这个土豪的儿子颇有交情。江华同志利用这层关系,在长沙还住进了土豪的公寓,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黄琳,这个名字也就用了两年。这是他的第一次改名。
1929年底,江华同志在上海中央举办的训练班学习了一个月。结业时,他要求回湖南工作,中央批准了。为了安全,党组织给他改名黄春圃,身份是在上海读书的学生,回湖南度寒假。他辗转到了长沙,再由秘密交通员带到红五军随营学校,在那里任政治教员。黄春圃,这个名字一直用到抗战时期,这是他的第二次改名。
1938年8月,时任中央军委第四局局长的他主动请战奔赴抗日前线,要到山东去开展敌后工作。“黄春圃”这个名字早已上了敌人的黑名单,自然不能再用。离开延安前,他去请示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知道他是湖南江华人,是自己的“小老乡”,于是便笑道:“好嘛!那你就叫江华吧。县名作人名,永远不忘家乡,不忘家乡人民。”从此,“江华”这个名字就再没有改过。
为了革命,江华同志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一别就是40年。他把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1934年11月的一天,部队在宁远境内宿营,这里离江华县只有百多里路。第二天早上,一位战友跟他说:“我昨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开小差回家了。”江华同志苦笑一声说:“你放心吧,我绝不会开小差,就是死,也不离开部队”。江华同志后来回忆道:“说心里话,我何尝不想回家看看父母呢?家里人一直不知道我的下落。但不能开小差回家呀。大革命失败后,那时,我都没有回家,现在叫我走,我是不会走的。离开党、离开红军,就没有出路,再说,我是出来革命的,革命不成功,也无颜见家乡父老。一直又过了30年,在全国解放后,1965年我才回到家乡,可惜父母早就不在人世了。”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论身处什么位置,江华同志始终牢记共产党员不脱离群众、不搞特殊化的本色,在他的家乡,“四盏马灯”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1985年,江华同志第三次准备回到家乡时,他知道村里还没有通电,临行前特意在北京买了四盏马灯。回到家乡,江华同志在江华县委招待所听说自己家里居然通了电。原来,当地政府为了方便他的起居,特意准备了一台柴油发电机和六盏电灯。江华同志了解情况后,十分生气,立即找来江华县领导,坚决要求把发电机、电灯拆了。他说:“我回来就是老百姓,群众点煤油灯,我不能特殊。如果不把电灯撤了,那我就不回去了。”他晚上就坚持用自己带回家的马灯照明,在幽幽的灯光下,他还不忘教育在家务农的侄子、侄孙子,不要因为他,有任何优越感,老老实实当好农民,听政府的话。
在江华同志的老家房子门头上,有江华同志亲自书写的“向阳”二字门匾,“向阳”是江华同志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一生的感悟。这里面有纪念父亲有葵,取“葵花向阳”的意思,更有教育后人要听政府的话、跟着党走的深远寓意。
是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就有光明,就有前景!让我们接续革命薪火,勇毅笃行,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加油、努力,再长征!
相关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李胜男 郭建鑫 蒋婷 周恒可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