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亘古不变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置身新背景,面临新挑战,遇到新问题,立足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势在必行。
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意识、“修身报国”思想,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伤叹,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的仁人志士注重自身修养、磨砺自身意志、增强爱国之情,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甚至舍生取义,为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中,我们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合理设置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通过国学社团、礼仪课堂等第二课堂,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进而奠定爱国情感的思想和文化的基础。
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与近代革命文化相结合
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儿女英勇抗争的爱国奋斗史,近代的爱国主义与传统的爱国主义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在具有传统爱国主义特征的同时更有其独特的特点。坚持不懈的变革精神、博采众长的好学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些从古代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在现阶段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鲜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与近代革命精神相结合,除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中引入革命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教育之外,更应积极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接受革命教育,了解民族英雄的光荣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爱国情怀,以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内涵和精神的理解。
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这是经过历史证明的正确选择。爱国主义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建立了新中国,巩固了革命成果。历史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符合中国国情,促进了各民族稳定繁荣和发展。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爱国的最高表现。在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注重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在全球化背景西方思想肆虐的情况下,要善于利用各种灵活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新媒体手段,使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占据主流优势地位。
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学校具有独特的教学氛围,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教学场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了通过在课堂上开设相关的课程外,还需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这种方式不同于课堂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它相比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的是通过爱国主义氛围的营造和熏陶,使大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坚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加强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完善校史馆等建设,用丰富的实物和详实的资料,来激发学生正面积极的精神状态。
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与时代主题教育相结合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历史,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心潮澎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建党百年时代背景高度融合,培养新一代具有爱国精神的大学生。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生动践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升和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意蕴和境界。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这一非常事件蕴含着特别的教育意义,战“疫”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特殊而又特别的契机。战“疫”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展现了国人的家国情怀。还有例如抗击非典和汶川抗震救灾等特殊事件,从真实事件入手,可以引起大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充分运用抗击重大灾难险情等形成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采取务实有效举措,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让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作者王君 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化路径研究”(20B254)、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研究基地系列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王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