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高校同样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地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笔者对某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68份,回收有效问卷584份,回收率88%。调查中显示,学生道德状况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学生比较关注时事,拥护党的领导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人生态度比较积极,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大环境也发生着变化,必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之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困惑。
一、调查数据分析
1.在理想信念方面调查中,8%的人认为周围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利己主义,12%的认为是功利主义,8%的人认为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63%的人选择为国家作贡献。调查显示,学生具有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决心,但也有部分学生具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究竟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怎么样的熏染值得我们深思。调查显示,学生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主导方向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较强烈的爱国情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从问卷中也看到学生对于当前时事新闻的关注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但有52%的同学平时实事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受环境局限,获取信息方式单一。中国要成为世界的中国,每个中国人,尤其是莘莘学子,必须关注世界,关注政治和经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绪和思想信念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
2.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回答“毕业后您愿意到基层工作或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吗?”这个题目时,48%的同学表示愿意去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并且有90%的同学是入党积极分子,希望可以早日加入共产党。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既不是纯粹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也不是唯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更加强调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兼顾,奉献与索取的统一。这也反映出学生务实的价值观,他们崇尚社会公德,但一旦有违背公德的事情发生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暧昧的。这种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客观存在的矛盾,实质上表明他们在集体责任意识上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又存在着问题,这恰恰是转型社会多元化思想在他们责任意识方面的表现。
二、思考与建议
1.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培养坚定爱国思想,胸怀天下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报国意志,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团日活动等等,将爱国主义融进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起着行为导向、评价标准、评件原则和尺度的作用,只有抓住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一根本,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人生理想与目标的探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特别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公众号、微博、微信等官方平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进行主旋律的教育。
2.开展竞赛类活动,培养学识扎实、能力过硬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竞赛类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竞赛体验中增强思想觉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练紧密结合。活动的设计要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握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德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知行合一,奋斗拼搏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要积极倡导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中开展丰富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勇担青春使命,笃定爱国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道德知行统一,必须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例如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英烈的光荣传统,学习革命英烈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身新时代,作出新贡献。
(作者王君 系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王君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