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常游览的人工湖。
当我和老同事们游览一中的校园时,常常会想起以前,想起五十年前工农中学的一些人和事,难忘七十年代的校园生活。
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被分配到零陵县城城北的工农中学。学校被向家湾大队围着,零陵县染织厂占了原零陵一中的一大半面积的土地,剩下的就是工农中学,还真是个“工农中学”。
当时学校不设校长,而是革委会主任,还有由工厂派往学校的工宣队。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革委会和工宣队共同管理学校。蒋诚是革委会主任,蒋极甲是工宣队队长。
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高考有好几年了,使用的教材也不都是人教版、湘教版,有些是由当时的零陵地区教育部门编的。我们的蒋诚主任除了抓好政治工作外,教学工作也一直未放松过。
每天早餐前有晨读,虽然寄宿生不多,但校园内的宿舍旁、教室内外、人工湖畔,到处都有朗朗的读书声。他要求老师认真地备好课,向每一个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各教研组每周都有一次教研活动,活动期间,老师们常为一个概念的教法、一个问题的理解、如何由浅入深地施教等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而蒋主任会轮流到各教研组参加活动,即使一点也听不懂的学科,他也会去倾听。
我们那时每周有半天劳动课,每班在校内分得一块田,从播种到插秧,再到管理,最后收割,全过程,步步到位。这时,担任的班主任就是活脱脱的一个“生产队长”。每到劳动课时,“生产队长”将任务分配到各组,各组长安排该组人员从家里带来需要的工具,劳动委员督促各小组完成本组任务。那时,这个小县城里凡有中学生的家庭都会备有常用的农具。当然,学校也买了一些农具、化肥、农药之类的,通过每周半天的劳动课,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仅学会了一些劳动技能,更得到了身心两方面的锻炼。他们知道了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懂得要珍惜粮食,更知道了要尊重劳动人民。
有的时候,上午第四节课还未结束,学校的广播喊话了:“中饭后,12:30,下列班级的同学们带好工具到茆家桥将小田改大田……”听到有自己的班级,立即停下课,规定集合地点,各自回家。班主任带着全班同学完成学校交给任务后,还要负责每一个同学都能安全到家。返校后,还要改好当天的作业,备好课。真有点累,但毫无怨言。
第二天早上,起床铃一响,立即起床,跑向大操坪,所有的老师与学生一道出早操。除了星期六、星期天及下雨下雪天以外,雷打不动。如果哪天有人没去,早操后,蒋主任会去一家家敲门的。他家住在城东,如果他头天晚上回家了,第二天他会骑单车第一个到达操坪。谁还敢不参加早操?自己的学生也在那里看着呢。况且,每天出早操已成习惯,身体也受益。那时,我们虽苦点、累点,但心里乐着呢,每天都精神满满的。
还有开心的事儿,现在想起来,我那心里头还会乐开花。
工农中学的文体活动开展得很好,在全零陵地区是数一数二的。记得我小孩才两岁多时,县城内举行职工篮球赛,我们学校的球队实力相当强,好像那时邮电局队和卷烟厂队也不错,特别是邮电局队可与我们拼一拼。
比赛期间,有我们学校比赛时,没有课的老师基本上赶往当时的灯光球场(现在的东山景区入口处)观看,当啦啦队。至今未忘的是有一天晚上,球队要与邮电局队比赛。吃完晚饭后,我背着小孩和年纪很大的邓云平等几个老师步行到灯光球场。老的、小的,大家齐心为队员们加油。加油!加油!球传给了4号(蒋汉国老师),我们齐声喊“4号!加油!”投!进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响起。邮电局队有个9号队员球技高,投篮命中率高,可在我们啦啦队的强大的攻势下,站在篮下罚球都失掉几个。比完了,胜利啦!我们好开心呵!
那时候,学校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蒋主任出去开会就坐着他自己的一辆旧单车。这次为了能让篮球队员们舒服一点,学校想尽办法从家长那里弄了一辆货车。我背着小孩一路和老师们回忆着刚才的精彩瞬间,一路欢笑着走回家。回家后等待我的还有两个班的一百多本数学作业。第二天,我们都依然按时到达大操坪。我们为什么这么不怕苦、不怕累,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这些活动呢?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种行为出自于各人心中的集体荣誉感,来自于一直以来的一中人爱自己的大家庭的精神。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说永州一中是个大家庭,一中人都爱自己的大家庭。其实,早在七十年代就是这样,回想起来,那时的工农中学真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记得我第一天进校时,拿了一床被子和一些换洗的衣服。学校分给了我一间房,里面有一张床,一张办公桌加一把椅子,还有洗脸架脚盆等。反正不需添置什么,就可以住下了。一日三餐上食堂,用国家配给我的粮票和我领的工资,买好餐票就OK了。我们和寄宿生一样,到食堂窗口打饭菜。菜都一样,没得选择。家里有老人或特小的小孩,会把饭端回家,其他人就端着在现在从老校门口进来的这条路上,边走边吃。若同时有几个遇上了,也会一起蹲在路旁,边吃边聊。就在这边吃边聊中,有些学术上的问题得到统一了,有些误会消除了,心结解开了,大家开心啦!那时,老师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叔伯舅姨。老师们之间的感情就像青葱岁月时期那么纯真。让我难忘的是,我小孩很小的时候,我没有时间照看,又有一个老人要照顾,这个大家庭中的老教师邓云平悉心照顾我和我的家人。她老人家虽然离我们而去好几十年了,我心里一直记着她。还有蒋诚主任,我小孩才几个月时,晚上哭啊、闹啊,他住在我家不远处,常常会吵醒他老人家,我感到很过意不去,而第二天,他倒先安慰我,问我晚上没休息好,今天要不要休息一下。这就是大家庭的温暖。享受过大家庭温暖的人,身上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用于工作。因为这种温暖不再仅仅表现在温度上,而更是在精神上。
工农中学最好的楼房。
现在的几栋好看的红楼,当时被染织厂占了,最好的房子就是从老校门进来右边的这栋楼房了。图书室,实验室全在这里,阶梯教室有段时间做过会议室。
近二十多年来,学校的校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老旧房不见了,历史悠久的一中变得更美丽了。
学生们从新大门进入学校。
我难忘七十年代的一中校园,我更喜欢如今辉煌的一中校园。我们的大家园已是莘莘学子盼望着要来求学的地方。
永州一中,以前我为你辛苦,无怨无悔!今天,我以你为荣,为你骄傲!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世凤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