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丨艾可想:做好“加减乘除”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永州市紧邻两广,直面东南亚,地处南北过渡带,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粮食、畜禽、果蔬、油料、竹木、茶叶、药材等七大优势产业已经形成。永州要找准切入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切实做好服务大湾区这篇文章正当其时,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做“加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1、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永州市要结合村庄布局优化,把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与“重点村”“特色村”打造相衔接。

2、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传承好历史记忆,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永州市要继续推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的财政支持,探索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的“受益者付费”制度,推动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农村逐步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

3、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加大县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分级解决不同问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发展。永州市要建立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程中,提留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长期管护,并形成制度性规定,确保基础设施建好、用好。

做“减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1、打破城乡的界限。要实现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得到有效开发,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近、稳定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就业,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就业技能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一是要创造更多农民在县城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现在越来越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要实现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流动。推动形成农民在工农之间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的生产生活形态,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二是要努力实现乡村就业更加充分。农业企业要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且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既不应该也不可能以农民的衰落乃至终结为代价,又不可能简单排斥农业企业进入,必然是一种混合型经营的发展态势。要以惠民的理念扶农民,当农民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就会面临资本短缺和资产管理等问题时,政府要赋能乡村振兴,解决农民多就业增收;企业也要真正带着农民干,“老板老百姓一起干”。让农民变股东,将农民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实现“三变”改革。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不仅要巩固下来,还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精细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扎实开展突出问题整改清零行动,全面提升乡村面貌,切实提高群众对帮扶工作的认可度,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全力提升有效衔接工作的质量成色。

做“乘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1、以“园镇村合一”模式建设农业园区。“十四五”期间是乡村振兴政策资金的叠加期,并且大部分涉农资金直接下拨到县区。全市各县区都要布局建设一个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科技园。农业园坚决不能脱离农业、农民,异化建设为工业园和产业园,或走样为工商资本的“跑马圈地”场,取了个农业名、戴了顶“草帽”。要实现扁平化管理,真正实现“园镇村合一”,使得乡村旅游地变成农产品生产地,农民跳出农家乐的局限,走入车间、工厂,成为品牌果蔬加工业的生力军,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两种产业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将永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2、以“产镇城融合”模式建设和美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需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永州市要做精做细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因为随着“土食主义”“吃应季蔬菜”理念日益普及,也必将继续催生和扩充城镇居民对家庭农场的这一需求。“地产地销”的核心理念和品牌是“本地”“绿色”“新鲜”。销售范围限制在50公里以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产品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农作物和果、蔬等都在农场生产,也在农场进行加工,这就省去了运输环节。发展家庭农场并牢牢把握当地市场,把周边“50公里”服务圈做细做好。永州市还要出台激励政策,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菜篮子”供应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吸引能人纷纷回乡创办高标准供港蔬菜基地。

做“除法”——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1、强化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要整合好三大资源,即政府的行政资源、科研单位的技术及人才资源、企业及社会的综合资源。只有“三大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才能解决农业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如产业发展需求的土地征用、园区建设中的资金“瓶颈”、惠农政策的出台及落实等制约发展的难题。永州市要优化永州农业“四所”的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科技资源。同时把“土专家”“田秀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对永州市内的种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等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纳入到“乡土人才”信息库。永州市农村人多地少,还要有限制地让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直接生产领域,不要大片圈地“非粮化”“非农化”,影响农村稳定。坚决落实2022 年11月23日经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若干规定》,优化乡村规划布局,严格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治理农村“空心房”,引导村民按规划许可建房;因地制宜,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乡村建房建议样式,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水平。

2、健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一是优化财政投入机制。要依法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要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点要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础性、民生性领域,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二是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对各县区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出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政策,督促其他相关政策执行到位,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积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的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扩大财政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投入规模,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根据各县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开发符合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四是以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为目标,向南向海向外,以规则对接为保障,努力在体制机制创新“软联通”上取得新突破。

(作者艾可想 系永州市贸促会副会长)

来源:红网

作者:艾可想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656/94/1210972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