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永州丨万汝青:所谓伊城 在岩之南——寻觅盛唐的江华古城

所谓伊城,在岩之南。

(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先秦诗经《蒹葭》每萦于脑,我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座城一处岩,想找寻她的秦时明月,找寻她的唐时气度、绝代风华。

所谓伊城,在岩之南。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析冯乘县置江华县,因县治位于阳华岩之江南而命名江华县。

城是江华城,岩是阳华岩,江是冯水河(现称东河)。

《水经·湘水注》:“(冯)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冯水(东河)与发源于姑婆山的西河交汇于江华县城沱江镇豸山脚下鱼塘坡,始称为潇水。

阳华岩位于这冯水(东河)以北、江华县竹园寨回山之下,山如斧劈刀削,山顶平坦,外岩自东向西倾斜,形如走廊,岩面向南宽敞,形成3000余平方米的蓬状敞开式岩洞。一股清泉自岩腹流出,沿岩壁西去。洞内阳光充沛,怪石嶙峋,泉水清澈,洞壁依水蜿蜒,光洁平整。

1.jpg

岩内清泉溪流与壁上墨宝石刻相映成辉。 李忠林 摄

阳华岩属石灰岩地质构造,历亿万年的地壳运动,经风霜雨雪长年累月侵蚀逐渐形成,是得天独厚的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目前岩顶仍有2.5亿年前的古海洋生物化石——石燕贝。这么一处存在,让我想像江华的先人们是否也像北京山顶洞人一样在这里钻孔制器、避祸生存?江华的先哲们是否也像周敦颐、王阳明、六祖惠能一样,在这里苦修悟道、启迪智慧?无奈史籍浩繁,无从查起。幸运的是,大唐开国高祖皇帝和大唐的江华子民把这座山放在了历史的高度,取岩名作为县名。

我的考证,全国2840多个县以岩或洞命名的不足十个。浙江黄岩县,因境内有黄岩山,天授元年(690年)由永宁县改名黄岩县;福建龙岩县,因龙岩洞之灵气,天宝元年(742年)由新罗县改名龙岩县;山西洪洞县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河南卢氏县,以境内卢敖洞得名;陕西紫阳县,以县城南有紫阳洞、紫阳滩而命名;贵州织金县更是因县东北23公里有织金洞命名。江华县以岩命名,让阳华岩这么真切这么重要这么富有文采想象地存在着!

2.jpg

位于江华城郊老县村的唐代县城遗址一角。李忠林 摄

(二)

古人说,“托体同山阿”。人事悠悠,史上几人又如山般隽永?

走进阳华岩,那些刻石让我们记住这些“托体同山阿”的名字:唐代江华县令瞿令问、唐代道州刺史元结、南宋江华县令安珪。瞿令问是阳华岩摩崖石刻的“始作俑者”,元结是为阳华岩作铭盛赞的第一人,安珪则用图文真实记录了阳华岩的芳华。

唐永泰二年(766年),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巡视属县江华,由县大夫瞿令问引至阳华岩,乘兴而作《阳华岩铭有序》:“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名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有也。”

我以为,元结是奔着山水来江华县的,他是来看山看水看亭看谷选一“可家”之处的。元结的脚步在阳华岩长久驻足,他是动了心的——“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吾欲投节,穷老于此”,或许是“惧人讥我,以官矫时”,元结最终选择了祁阳浯溪。

我甚至以为,瞿令问任上对阳华岩是有所打造的。《阳华岩铭有序》三体碑由元结撰文、瞿令问书写勒石,是阳华岩的第一块摩崖石刻,也是开启湘桂两地摩崖石刻的第一碑。在元结之前,阳华岩无碑无文,无从品读更多文化。作为元结的老朋友、老幕僚,作为一个书法家,在唐代文人士子好游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瞿令问能给上司看什么?

我想当时的阳华岩,除了奇美无比的天然溶洞,可能还有羊肠山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台阶护栏,甚至仙田、浮岚阁、朝彻亭、思来亭、华岩寺。南宋绍兴丙子年(公元1157年)江华县令安珪所作的《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序》,或许可见当年盛景:“上有回山而面南,下有大岩而当阳,岩高且明,洞高气爽。其中石巉然可怪,多不能入画。泉流之清,莹然秀澈,玉潄泠泠之声,与地籁唱和,不待笙磬而五音迭作,前有浮岚阁,后有朝彻亭,次有仙田,高下数顷,长虹架水,萦绕如带。由外而入,宛若壶中,飘飘然忘轩冕之累,浩浩然有棹之志,信乎人间别有天也。后之人有为山水题评者,当不落天下第二也。”

3.jpg

凿于峭壁上的阳华岩导览图,印证了当年的盛景。 李忠林 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那些人为构造的亭台楼阁早已难觅踪迹,唯有这苍苍溶岩和凭藉摩崖依附的碑刻留存至今,绵延千年文脉和幽幽墨香!

(三)

思古感怀,难免让人唏嘘。从阳华岩沿西北向折返六七里,把脚步停回到唐代江华的古县城(今老县村)。这里,自唐至明八百余年间,曾是江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城遗址遍寻不存。古城南边不远处的蒋家山,是江华古八景之一——“寒亭秋色”的所在。这是瞿令问、元结在江华联手打造而留下的又一山水胜迹。《寒亭记》载:永泰年间,瞿令问看见县南边河水山峦(蒋家山)相映成趣,便想办法寻找登临的道路。后来找到一个洞穴进入,在危险的地方修筑了栈道拾级而上,并在山顶上建造了亭子。

蒋家山占地约90来亩,山势险峻,树木葱郁,风景奇秀,岩石千姿百态,清幽幽的东河水从山脚流过,“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映水木”,委实是一处亲山乐水的好去处。山上现存历代摩崖石刻60多方,是江华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其中一方高2.30米、宽1.80米的楷书“寿”字石刻,令人震撼。我想,蒋家山干脆唤作“寿山”罢,无论俗雅,可能会让人增添些游玩的兴致。

4.jpg

作者与“寿”字石。李忠林 摄

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山岭,却与一座有着2134年置县历史、曾经叫做冯乘县的古城有关。

冯乘古县,在唐代曾领尽风骚。历经21帝,享国289年的大唐王朝,四任执政者为她注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冯乘县置江华县,隶营州(道州),属江南西道。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改江华县为云溪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江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道州改名江华郡,治营道。从“隶营州”121年到“治营道”16年(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道州郡),足以说明唐代江华的政治地位。

5.jpg

埋于老县村菜地荒坡的唐代县城基石与砖块瓦砾。李忠林 摄

在唐代,执政者把湖南永州最早的文庙建在江华县。中国文庙是儒家文化的物化象征,是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特殊载体。我的考证,永州五座文庙始建时间分别是:江华文庙始建于神龙元年(705年);道州文庙始建于唐元和七年(812年);宁远文庙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年);零陵文庙始建于宋喜定初年(1208年);新田文庙始建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神龙元年,在武则天还政李显(唐中宗)之年,江华始建文庙无疑是对朝廷一种遥远的庆贺。

6.jpg

现存于沱江镇老街的文庙。李忠林 摄

始建的文庙在县城东。明万历《江华县志》载:“江华文庙唐神龙元年创于旧县东。宋崇宁元年迁置县北,建炎三年复移县治之东,绍定元年丁亥县令许洄重修,元末废之。洪武三年,知县杨守礼仍创旧基……”现存文庙位于沱江镇老街,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旧学宫改建,红墙绿瓦,飞檐斗拱,规模宏大。江华县委、县政府今已启动修缮计划,组织能工巧匠正对文庙进行修复。

唐代文庙旧址已经无法找寻,与开琪、忠林两位老师在老县村探得两碑:一为“双凤朝阳”图案门楣石,一为存有“俎豆荐馨香”联文残砖。联语或出于古祠堂联“积厚功德,百世簪缨云赫奕;礼循昭穆,千年俎豆荐馨香。”虽如此,心中还是存了一丝希望:门楣石若是文庙的礼门之石该有多好哇!

7.jpg

双凤朝阳的门楣石。李忠林 摄

(四)

在唐代,慕名前往江华探访的官员文人接踵而来。“国保单位”江华阳华岩现存各类珍贵石刻40余方,其中唐宋代石刻占到34方。江华古城“寒亭路”以北寒亭暖谷周围,现保存有摩崖石刻60余方,题刻诗词多在唐宋年间。

对于江华,唐代文人极尽赞美。元结赞叹江华“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岩铭有序》);钱起寄语江华,“江华胜事接湘滨,千里湖山入兴新。”(《送欧阳子还江华郡》);柳宗元感怀江华“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苍北遥相语。”(《闻黄鹂》);崔峒送行江华“遥知异政荆门北,旧许新诗康乐齐”(《越中送王使君赴江华》)。后来咏唱江华者更是不计其数,以至南宋朝议大夫李长庚(号“冰壶先生”),历官五十年,晚年定居江华,与山水厮守,终老一生,逝世后落葬阳华岩附近,辑有诗文《冰壶集》行世。

盛唐风流,寻觅一个与盛唐同样辉煌的江华。千百年风吹雨打,俱过往矣。赓续历史文脉,还看今朝!

来源:红网

作者:万汝青

编辑:郭婳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740/63/1280947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