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永州丨唐淑娟:宋代教育故事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非常繁荣的国家,那时儒学复兴,科技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同时历史上还有很多的才子都是在宋代出现的,比如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等等。

北宋时期修建了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宋代的教育堪称各朝各代的前三甲,不仅仅入学门槛低,而且还资助贫困生,最终结出的硕果就是堪比唐诗一般存在的宋词,另外理学和话本的成绩也十分突出,宋代的受教育程度和面积都能够冲进各朝各代的前三,为何宋代的教育格外的成功呢?与其他朝代相比,它又有什么样的突出表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代教育故事:

故事一:苦寒学子有资助

宋代直接实施了对寒门子弟的资助,实现了类似于今天义务教育一样的各种免费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就是如此,在学生时代的他就得到了国家的许多帮助,享受到了最早的义务教育的服务。在《宋史》之中就有记载到他,说他在学习的时候,五年以来为了方便自己学习,不仅仅没有脱衣服睡觉,而且饿肚子了就直接拿水泡面而吃,生活贫困潦倒,但是有了补助,范仲淹更加刻苦的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更好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因此其并没有觉得学习之路的艰苦。

故事二:范仲淹断齑画粥

《范仲淹断齑画粥》是个著名的读书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后终成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故事三:杨万里在零陵拜张浚为师

1160年初,杨万里正式任职后得知,原丞相张浚因贬官谪居于永州城近10年,于是想前去拜访。有同僚告诉他:“张浚这个人架子很大,很多官员曾前去拜会,一概被拒之门外,何况你还是一名低级官员。听说这个人也不好相处,就算了吧。”杨万里听后则说:“我是本着问学的态度前去,并非像有的人那样,想去拉关系。”

某天清早,杨万里兴冲冲地来到张浚家门口,门房却直接拒绝他的拜会请求。杨万里并不死心,坚持要门房将名字通报进去,等了大半天,张浚仍未接见他,无奈之下只好悻悻而归。就这样,杨万里仅春季就去了3次,一直未能被接见。其实,张浚也是避嫌和守规的需要,于是常年闭门谢客,不轻易与他人交往。夏季,杨万里又几次以谦恭的态度给张浚写信,即后来史书中所说的“以书力请”,仍未获得拜见机会。

庆幸的是,张浚谪居永州时,曾携长子张栻、侄子张枃随行。尽管张栻比杨万里小6岁,但是名气比杨万里大得多。他两兄弟均擅长诗文,也是爱才之人,很快就与杨万里结为好友。有了张栻的周旋,在提前告知张浚的前提下,那年秋天张栻直接将杨万里领进了张府。

见面后,张浚对杨万里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接着,又勉励杨万里为学、为人和为官要奉守“正心诚意”之准则,即以儒家的中庸之学来教导他。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将自己书室取名“诚斋”,后来还以这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号。杨万里曾题作《幽居三咏·诚斋》诗云:

浯溪见了紫岩回,独笑春风尽放怀。

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

第二年,谪居于衡州的胡铨也来永州拜会张浚,由此杨万里得以第二次与胡铨相见,并请胡铨为他题作《诚斋记》。写成后,杨万里很高兴地说:“我一日而并得二位老师,实乃三生有幸。”此后,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身效法的榜样,且“终身厉清直之操”。

故事四:周敦颐教育程颢程颐的故事

周敦颐的教学,绝非照本宣科。他曾经让程颢程颐兄弟“探寻孔颜乐处。”《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生活清贫,颜回仍然不改其乐,于是周敦颐引导两个少年思考:孔子和颜回都在乐什么?用今天的话讲,这叫“探究式学习”。

故事五: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故事

“会讲”是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特别是稷下学宫应该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学术同仁们聚在一起进行研究、探讨、争辩,谁的学问好,大家就来向他学习。当然,历史上最有名的“会讲”就是这“朱张会讲”。

那是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8月,应岳麓书院山长张栻的邀请,朱熹在两位弟子的陪同下,从福建崇安启程前往长沙,走了近一个月,行程1500公里,于9月始抵长沙。

这一年,朱熹38岁,张栻35岁,但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宗师。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朱张两人朝夕晤谈,讨论了相当广泛的学术问题。

在那期间,他们经常在岳麓书院的这个地方召集全院的师生一同进行会讲。听讲的学子你赞成谁家的观点,就站入哪位大师面前的阵营。

不仅是全院师生,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不仅这宽敞的讲堂中人满为患,很多人只能挤坐在堂前的走廊上或院子里。

书院外有一个地方叫“饮马塘”,就是当年听讲者骑来的马几乎把书院前池子里的水都喝干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故事六:伤仲永天才被废故事

语文课本中读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名字叫《伤仲永》,小时候读起来便觉得此人甚为可惜,如今再看,导致他泯然众矣的原因和他父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以及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叫金溪的地方,出了一个神童名叫方仲永,当然神童是后来之说,时年五岁,祖辈皆为农民,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好奇笔墨纸砚,于是有一天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是要写诗!

他的父亲听说儿子有这等喜好,甚是惊异,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给他,方仲永拿到笔墨纸砚后立马写了四句诗,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同乡的几个读书人得知此事都跑过来观看,觉得他写的不错,“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意思是别人随便指一件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作好,并且还写的有理有据!众人赞赏不已,这件事后来被传开了,人人称奇!“神童”的称号就这样落到他头上了!

不久之后,方仲永的传奇事迹传到了县里,那些达官显贵们赞不绝口,对他的父亲也是刮目相看,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他父亲觉得仲永写诗有利可图,于是放弃了方仲永读书的大好机会,每天拜访那些达官显贵,以博得那些人的赞赏。

这时间一久,方仲永才思日渐消退,作的诗大不如前,到了十二三岁,前来看他作诗的人对他很失望,到了二十岁与普通人无异。一代“神童”就这样陨落。

明道二年,与方仲永同年的王安石和父亲回到金溪探亲,在他舅舅家遇见了昔日的“神童”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王安石对此很失望,与他想象中的神童不一样,再后来王安石遇见方仲永的时候,他已经做回了农民。

这便是《伤仲永》故事的来由,如果仅靠天赋而没有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泯灭,方仲永的结局令人惋惜,他的父亲不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他也不应该在众人的追捧和赞赏中迷失自我,不应该受父亲的控制,一个是外在环境对他的影响,一个是他自己导致的。

“伤仲永”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现在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希望像方仲永父亲那样的人少一些吧。能够靠天赋和后天学习才是人生进阶的上上策。

故事七:“欧母教子”——以荻画地故事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中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他的母亲郑氏身上。转眼到了欧阳修上学的年龄,然而家中贫寒没有钱供他上学,也买不起纸笔;郑想让能够读书、学习,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她用荻秆(荻是一种像芦苇的植物)当笔,教欧阳修在沙子上写字、认字。不仅如此,郑还会折下大把荻杆,并把沙子带回家,用容器装沙、铺沙当纸,让欧阳修在家中也能写字。

小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在沙子上认真写字、反复练习。这就是后传为佳话的“画荻教”的故事。

故事八:“欧母教子”——安贫乐贱故事

欧阳修当官时因仗义执言而遭政敌攻击,被贬去荒远的地方。欧阳修虽然心中坦然,但想到会让母亲跟着吃苦,就觉得对不起母亲,便跪在母亲面前流涕请罪,说:“儿子在朝为官,受贬吃苦,自是理所当然,只是要连累母亲大人跟着受苦,儿子实在是心中不忍。”

欧母却安慰欧阳修,笑着说道:“你祖上又何曾是什么富贵人家。我自从嫁到你家,过的就是穷日子,如今我早已习惯了。你父亲在你四岁时就没了,我和你孤儿寡母的过着苦日子,但是却每天过的很开心。自从你做官后日子倒是宽裕了些,可我心里却没觉得比以前快乐。现在你虽被贬官,毕竟还有俸禄,再苦也不会有那个时候苦,你有什么可替我担心的呢?”后来欧阳修再次被贬时,欧母说:“你因为正义直谏被贬,这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只要你觉得没什么,我就开心。”欧阳修听完母亲的话,放下了心中的担忧,坦然上路。在长达几千里的路途中,欧母更是不顾舟车劳顿,指挥僮仆、打理上下,悉心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

故事九:“欧母教子”——启发之语故事

欧母从小就教育欧阳修正直清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这也造就了欧阳修刚正、说真话、不向权势低头的高尚品德。而欧母对待金钱、权贵的平常心的态度,也影响了欧阳修的人生观。

欧阳修被贬到乡野山村后,虽然俸禄减少、生活不似从前,但他仍尽心为百姓做事,并常怡然自得地欣赏山野美景,在他写的诗词名句:“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在面对人生低潮时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

然而在现今社会里,很多家长教孩子重名重利,灌输给孩子只要有钱就能变成人上人等畸形观念,孩子在这样扭曲的观念引导下就会变的脆弱不堪。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家庭悲剧:有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跳楼自杀,当父母发现时已经晚了,只看见孩子留下的一封遗书。遗书上写着自杀的原因竟是父亲开的公司倒闭了、还欠了一堆债,家里的生活水准直线下滑,他受不了没有大房子住、没有零用钱花、没有漂亮的衣服;最主要的是没钱后的他觉得比别人低人一等,平常和他关系好的朋友都不怎么联系他了;自从搬到又小又旧的房子之后父母经常为了债务吵架,平常温馨的家也一去不复返了,他感到人生没啥希望了就选择了自杀。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吵架确实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伤害,而大人如何对待金钱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孩子。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富裕时也不要让孩子太过奢侈,并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孩子就不会像这样不能承受“失去好生活”的打击,甚至把金钱财富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了。

因此,父母如能像欧母那样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学识,并教导孩子贫而不卑、贵而不亢,把高尚品德看得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话,才能让孩子拥有富足的心灵,并能用正向的心态面对将来人生中的“波澜起伏”,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故事十: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也许大家都知道吧,故事讲的是在宋朝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人,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去程颐老师家求教,不巧老师正在休息,他们并没有打扰老师,就站在门外等,当时天正下着大雪,等老师醒来后雪已下了一尺多厚,两人也早已成了雪人。

杨时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他们教我们知识,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要尊重老师,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故事十一:注重环境——重视不教而化的引导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经典语句时刻在提醒我们环境造就人。所以,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就拿钟南山院士来说,他的精湛医术、仁心仁术,则是骨子里透出来的,出身医香门第的他,治病救人的念头从小就在他的医生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生根发芽。所以环境的作用很重要,这就是各行各业出现了家族式的。那么,宋人也格外关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重视不教而化的引导作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知道你这个人什么样的?看看你的圈子里的人就知道了,所以圈子决定命运,和什么样的人走得太近,就会走什么样的道路。

离游手好闲的人近了,你的世界里只有打牌喝酒,说的肤浅些你的身旁都是些狐朋狗友。和积极向上靠谱的人在一起,你的生命里充满的是阳光活力,拼搏进取。所以圈子里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关键。

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是一个很会教育孩子的母亲,在岳飞十几岁时候,宋朝当权者十分腐败,国家危在旦夕。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但是岳母却是十分的大义凛然,鼓励孩子要精忠报国,并用绣花针刺在岳飞的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字!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使得岳飞英勇善战,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

正如这句话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可见,从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直接影响着他的一生。

故事十二:因材施教

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而进行教育,所以,在他的教育下,为国家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人才,这就是他的早期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后来,朱熹也对孔子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总结。因此,在宋代“因材施教”这一概念逐渐明确起来,并对因材施教有了初步的认识。

宋代人对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运用自如。比如南新万君钱塘人朱氏夫人,有三个儿子,她时常教育他们,要想丰衣足食就要勤劳耕作,要想高官厚禄就要勤奋学习,这样才会光宗耀祖。

后来,她根据三个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健康状况,决定让老大和老三留在家里务农,让老二进京赶考,虽然多年来南新从没有金榜题名的,但朱氏依然支持老二读书,让他四处奔波求师拜艺,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二儿子终于取得进士及第,朱氏就是这样因人制宜,取长补短,对子女进行学习生活的不同程度的培养。

故事十三:以身作则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而母亲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北宋时张密学奎的母亲宋氏,看到丈夫整天游手好闲,拿着书本琢磨如何才能点石成金的做美梦,她很是焦急,于是,趁丈夫外出,将他的书本全给烧掉了。

丈夫很生气,她说你有两个儿子,整天看你做白日梦,他们长大了会不会像你一样呢?丈夫被他一语道破,从此,再也不去做不劳而获的美梦,而宋氏,经常教孩子识字读书,两个儿子在她的教育下。考上了进士。在以后求官仕途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天性,北宋宰相寇准在少年时不学无术,母亲恨铁不成钢。对其要求很严厉。如果寇准不听话,拿起铁锤就是一顿打。有的时候他都被打的流血。也许这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后来他痛改前非、勤奋好学,成为了栋梁之材。

作为父母总是爱犯同样的错误,总是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挂在嘴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自己是否做到了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的以身作则决定着孩子的高度,你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不论未来发生怎样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要重视家庭教育、母亲的膝下教育。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给孩子留下负面效应。引导孩子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令我们崇拜的人,而不是让我们愁眉苦脸的人。

来源:红网

作者:唐淑娟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742/90/1294046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