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日讯(通讯员 李作超 黄露露)近期,我国一些省份出现了一种传染性疾病——鹦鹉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鹦鹉热”是鸟类的疾病吗?会传染人吗?饲养鸟类、禽类动物会不会得“鹦鹉热”?这种疾病与鹦鹉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这种疾病呢?
一、鹦鹉热”与“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鸟和其他动物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在鹦鹉、鸽子、鸡、鸭等鸟禽类之间感染和传播,本病最初多在玩赏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也称鸟疫、鸟热。
对人存在致病性的衣原体有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等。衣原体耐冷不耐热,-70℃可以保存数年,但在56℃-60℃仅可存活5-10分钟。0.1%甲醛液、0.5%石炭酸30分钟可杀死,75%酒精0.5分钟可杀死。
二、“鹦鹉热”感染来源?
鹦鹉热人际间传播罕见,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是鹦鹉家族的鸟类。外观健康的鸟有可能是携带者,并排出病原体。
1.带菌或发病的鸟类或家禽、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
2.被带菌或发病的禽类污染的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家禽市场、鸟类集散地点、转运场地或运输工具以及信鸽调教基地等。养鸟人士在清洁鸟笼、清理鸟粪、投喂饲料或抚摸爱鸟时,就有可能被感染。
3.发病或带菌患者。人际间传播虽有报道,但罕见。
三、可能导致感染的方式?
1.经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粪便,吸入被鸟类和家禽污染的空气;以及宰杀禽类、鸟类拔毛时。
2.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多发生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家禽)或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或抓伤。
3.“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一般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在死亡前48小时内,严重咳嗽,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可造成周围人员的感染。
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鹦鹉热?
1.该疾病人群普遍易感;
2.从事禽类、鸟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等工作的人员均为本疾病的高危人群;
3.该病后免疫短暂且不完全,没有证据表明有抗体的人具有抵抗力。
五、感染鹦鹉热后有哪些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一些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肺炎症状,也可累及肺外器官,出现胃肠道反应;危及生命的情况少见。
六、感染鹦鹉热后有特效药治疗么?
针对“鹦鹉热”衣原体有特效抗生素,一般首选药物为四环素类药物,也可以使用红霉素类药物。服药l-2天即可退热及症状缓解,疗程3周左右。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七、日常如何预防鹦鹉热?
1.在外游玩时,尽量不去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类(如鸽子),与其保持一定距离;
2.购买正规渠道、检疫健康的禽鸟,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发病的宠物;
3.可以在新购入的鸟类食物中添加四环素、红霉素进行预防,尤其是在家禽和鸟类运输前后;
4.饲养鸟类宠物人员注意保持笼器的干燥清洁,定时消毒;
5.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需注意卫生,在处理排泄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戴口罩、戴手套,处理后及时洗手。若被抓咬挠伤则需及时消毒清洁伤口,必要时就医咨询;
6.宠物如有可疑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宠物医生帮助;若自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有鸟禽暴露史,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作超 黄露露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