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县红色印记丨红色遗址㉔:陈树湘牯子江受重伤

图片1.jpg

江华桥头铺附近的牯子江。周镜忠/摄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周镜忠 李胜全 周子恒 道县报道

牯子江渡口属于江华,与道县邻近,是一个老渡口。1934年12月10日,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从江永县的上江圩抵达江华桥头铺镇牯子江(古芝江)渡口。渡口的船只早就让民团给藏起来了。战士们匍匐在马山牯子江渡口的草丛里,思量着怎么渡河。

牯子江渡口河面宽两百多米,水深且急,无法涉渡。红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找来了两只木船,另外找来了临时扎起的两张竹排。

战士们开始分批次渡河。登上木船和竹排的战士,留两名战士划船,其余战士匍匐船头准备射击。渡河开始,陈树湘指挥在岸边还未渡河的战士架起八架梯子,利用厚实的墙壁做掩体,向对岸的敌人射击,压制敌人火力,掩护战士渡河。枪林弹雨中渡过河的士兵,连忙找到战斗位置,与敌战斗,掩护下一批次渡河的战士。江华“铲共义勇队”200余人利用河岸阻击红军渡河,红军渡河的困难很大。

轮到师长陈树湘登上了木船。陈树湘在船头指挥战斗,这时,敌人发现在船头指挥战斗的陈树湘,认定他一定是红军的大官,于是,江华“铲共义勇队”把枪口向站在船头指挥战斗的陈树湘瞄准。子弹嗖嗖地飞来,渡至河中心的陈树湘,右腹部中弹,血流不止,肠子都露了出来。陈师长强忍着剧痛,指挥部队抢渡牯子江后,受伤过重倒下了。

《红军长征在永州实录》特意记录了“牯子江战斗”:“1934年12月10日,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经下蒋到达永明县桥头铺马山附近(现属江华),计划抢渡牯子江。陈树湘仔细地观察着河面升起的白雾,两岸的密林里显得异常安静。陈树湘凭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判断这里可能有敌人设伏,命令指战员们继续做好战斗准备。果然,他们遭到埋伏在两岸的江华“铲共义勇队”的袭击。当木船行至江心时,两岸突然枪声大作,部队伤亡惨重。陈树湘指挥木船奋力抢渡,快要接近河岸时。突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他的腹部。很快小船靠了岸,陈树湘坚强地紧了紧皮带压住伤口,战士们迅速扎起一副简易的担架,把他按在担架上抬起就走。

图片2.jpg

江华牯子江岸的宗祠。周镜忠/摄

战士们为师长陈树湘作了简单的包扎(据当地老人介绍,陈树湘腹部受伤后被抬到牯子江岸边的一座宗祠里面,因伤口太大,战士们找来一个瓷碗压在伤口上,再用绑腿带绑上,不让肠子流下地面来),用临时制作的简易担架抬着陈树湘,突破敌人的层层堵截,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追击。

1944年出版发行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志》记载:“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余部转入县境牯子江,遭县“铲共义勇队”袭击,陈树湘腹部受重伤,在道县驷马桥被俘,于送道县衙途中牺牲。参谋长王光道率余部入九嶷山区坚持斗争。”

抢渡牯子江,牺牲了十几名红军。到达河岸,红军想迅速抽身,避免更多的伤亡。红军在退却过程中,被江华“铲共义勇队”截断成两部,一小部向江华沱江镇方向边打边退,一大部向道县四马桥(驷马桥)方向撤退。战士们用担架抬着陈树湘向道县四马桥方进发。山路崎岖,上岭下坡,担架颠簸得十分厉害。陈树湘的伤口没有上药,鲜血把腹部的皮带与衣服都浸透了,豆粒般的汗珠从额头洒落,但他从来没有哼一声。

陈树湘腹部受重伤,部队到达四马桥时只剩下140余人。江华“铲共义勇队”副总队长陈锜急电道县、宁远保安团,连夜组织“围剿”。省保安军成铁侠部从宁远鲁观方向赶来,江华“铲共义勇队”也尾随而至,红三十四师面临的又是一场生死之战。

来源:红网

作者:周镜忠 李胜全 周子恒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646746/90/1229793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