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日讯(通讯员 陈琳 蒋宇)董新,主任医师,现任永州市中心医院冷水滩院区急诊科主任,永州市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医29年来,在专业技术、学科建设、科室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2023年获评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工作中,我常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不仅要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更要做到想病人之未想、急病人之未急。” 这是董新从事急诊工作20余年来心中不变的标尺,也是他从事急诊工作不变的信念。
坚守生命,急诊人的执着
在急诊科,每天都可以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急救床的滚轮声、医护匆忙的脚步声、监护仪器的滴答声……这些声音交织了最特别的急诊交响曲,急促、坚定而又执着。
“急诊科的医生面对的大多都是危急重症病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需要非常强的临床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董新介绍道。
2015年的一个晚上,科室来报:一名47岁的男性患者在急诊科输液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经医护人员抢救30多分钟后仍未恢复,情况非常危急。刚结束一天工作回到家的董新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往医院。
经了解,该男性患者考虑为脓毒血症引起心肌损伤,从而导致了心跳骤停,此前并无严重基础病史。董新急切赶到科室,面对的一边是经过近40分钟心肺复苏仍未恢复心跳的患者,一边是焦急到无法冷静的家属。他沉着地接过同事心肺复苏的接力棒,50分钟、60分钟、70分钟……大家都觉得这位患者没有生存的希望了,但是他没有放弃。“尽一切努力救他!”此时的董新心中只有这一个念头,任汗水湿透衣背、任全身精疲力竭,他仍旧咬紧牙关全力施救。终于!在76分钟的时候,患者恢复了脉搏和自主呼吸。
“急诊科是一个疲惫与喜悦并存的科室,既然选择了急诊,就要全身心投入,对得起自己的职业选择。”董新将这份执着化为细节、化为行动,印刻在急诊生涯的每一页篇章。
疫战来袭,他们是急先锋
2020年1月20日,这一天,对永州市中心医院急诊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名从武汉返回的发热患者走进了急诊科,接诊医师针对发热症状和流调信息迅速反应,对其进行核酸采样,并进行隔离治疗。后该患者确诊新冠肺炎,这也是永州市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从那一天起,急诊科成为了医院战疫的急先锋:防疫抗疫冲在前,危急重症守在前。
2022年1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十条”发布,各大医院面临巨大压力,而急诊成为了压力风暴中心,永州市中心医院冷水滩院区急诊科的日接诊量近500人次,单名医生的日接诊量超过90人,持续接诊时间超过14.5小时,同时还要克服自身感染带来的头疼、发热、咳嗽、乏力等一系列新冠感染症状。
床位紧缺、人员紧缺、物资紧缺……作为科主任的董新每天24小时驻守在科室,工作电话保持24小时不停机,24小时与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并肩作战,积极面对疫情突变形势:扩充抢救室的病床,扩充留观室病床,扩充抢救平车数量,扩充输液室容量……医务人员在锐减,工作量却在剧增。
面对严峻形势,董新在极力维持科室运转的同时强化临床思考,全力落实医院推行的“全院一张床”规定,卫健委、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每天派专职人员驻扎急诊科,对患者床位和用药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急诊科转变为新冠病人收治调控中枢,大家以坚定的信心、必胜的决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取得了新一轮抗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孜孜不倦,学科发展不止步
“董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与我们共同面对问题,并努力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时教导大家在对待病人的时候要做到换位思考。”与董新共事10余年的急诊科副主任何林恒这样评价道。
作为急诊学科带头人,董新不仅在临床工作中躬身力行,更是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遗余力地带领医师深入临床,进行查房指导、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主动更新学科知识并及时分享,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想、学有所获。担任科主任的12年时间里,为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为科室的发展乃至医院的发展积累了强劲的急诊后备力量。
作为永州市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永州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董新按期举办医学会年会、积极组织病例讨论会、学术沙龙、急救比赛等学术活动。学习不仅带动了科室的发展,也助推了永州地区急诊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深受永州地区同行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省级专家的高度认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近三十年来,董新带领的急诊人为了每一场与死神的搏斗,奔赴在诊室、抢救室、留观室之间,把脚步和身影定格在了除颤仪旁、呼吸机旁和心电监护仪旁,把关怀和温暖播撒在了同事心中、患者心中和百姓心中,用奉献与坚守托起了生命的希望,用专业和执着践行了无悔的职业选择。
来源:红网
作者:陈琳 蒋宇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