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通讯员 付勇 秦浩 唐游光 陈学华 永州报道
“大家好,这一款是我们2024年的新款——‘云起龙骧’,寓意新春纳福,万事顺意,欢迎大家购买!”冀美宫灯厂负责人易少玲正在直播间向粉丝们展示、销售龙年的新款宫灯。
春节前后,永州市东安县芦洪市镇溪源村六组的冀美宫灯厂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选材、设计、镂空、打磨……手起手落间,一盏盏造型精致美观的宫灯在工人们的巧手中制作而成,经过打包、装箱后,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为祥和的春节增添了喜庆色彩。
不靠学历靠努力,打工妹成为设计师
易少玲制作宫灯已有十余年,其宫灯“情缘”家乡东安。当地的剪纸技艺颇为出名,受传统手艺的熏陶,易少玲从小就喜欢画画。
2000年,因家庭困难,易少玲离开校园南下广东打工。“每天在流水线工作12小时,每月工资只有500多元。”不甘于现状的她,咬了咬牙,报名读了夜校,学习平面设计。
读夜校之后,易少玲第一次接触了电脑。只需要在电脑上简单操作几下,精美的图案便在电脑上呈现了出来,易少玲觉得特别神奇,易梦玲说,“当时学习一个软件就得交费1500元,我一咬牙报了3个。”
上夜校对于易少玲来说,也是极其艰苦的。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下班之后还要赶到夜校上课,上到凌晨再骑自行车回到工厂宿舍,基本上已是夜里12点多了,没有热水洗澡,易少玲只能拎起冷水直接倒在身上,“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易少玲从夜校毕业后,顺利拿到了设计师证书,应聘到一家工厂开发礼品盒,从流水线上的打工妹,变成了电脑前的设计师。
把宫灯生产企业搬到家门口
在打工的同时,她设计玩具盒在网络上售卖,做起了电商。小孩喜欢灯笼玩具,易少玲就设计出五角星小灯笼放在网络上售卖,“没想到市场反响还不错,一星期就卖了两三万元。”
2012年,浙江一位木偶戏传承人发来制作宫灯的请求,更是坚定了易少玲创业的方向。“当时对方让我做剪纸宫灯,作为一台戏的道具。”易少玲回忆,为了设计好宫灯,她在网上买回宫灯拆开学习,半个月后交货,也正是这个契机,促成了易少玲与宫灯的缘分。
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后,2012年,易少玲和同样学设计的丈夫彭中华,在河北创办了自己的宫灯厂。
“在外面打拼还是没有在家的感觉好。”2015年,为响应“湘商回归”号召,夫妻俩回乡创业,次年注册成立东安县翼美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在离家30米的地方建起了厂房。
宫灯产业有淡旺季之分,每年农历十一月开始,冀美宫灯厂的宫灯生产就进入最繁忙的时节,收到来自银行、车企、商店等行业的订单源源不断。厂里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叫上村子周边的村民帮忙,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
坚持传承与创新,将宫灯卖到故宫
联系客户、处理订单、寄送快递……易少玲的丈夫彭中华把工厂生产管理得井井有条。“妻子一路奋斗,我哪有拖后腿的道理。” 彭中华由衷佩服妻子在工作上“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而且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
宫灯市场模仿者越来越多,但易少玲坚持自主创新,将多年学习的绘画、书法、雕刻等技艺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将当代科技手段融入传统手工艺中,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卯撬原理,研创出“工艺纸雕宫灯”,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镂空纸雕宫灯,设计出100多种类型的宫灯。易少玲说:“很多厂家图省时省力,直接将图案印上宫灯,而我们采用镂空雕刻把产品做到极致。”
北京故宫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宫灯卖到北京故宫,是易少玲最引以为豪的事。2018年1月,北京故宫委托易少玲制作一款名为“故宫·万事如意”的新年宫灯。她使尽浑身解数,在宫灯6个面精选北京故宫重要文物图案进行雕刻,搭配中国结,精美而不失厚重,故宫一次下单订购600个。
个性化的定制和出色的做工,巧妙运用传统元素,致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少玲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宫灯产品也名气大涨,订单不断,逐步走出东安、走向全国。从小米公司到宝马公司,从剑侠情缘等游戏活动到千年古县汉服节,从广东连州街头到北京故宫,从越南到美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都曾悬挂过易少玲制作的宫灯。
“我的梦想是把宫灯卖到世界各地,让宫灯产业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增收致富。”易少玲如是说。如今,她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一盏盏大红宫灯,从溪源村走向五湖四海,让中国“年味儿”照亮海内外,也成了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引路灯”。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付勇 秦浩 唐游光 陈学华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