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6日讯(记者 左伊杨 通讯员 陈晓泉)大元村坐落于宁远九嶷山北麓,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可提到村里“孩子王”周燕和她的大元社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周燕,2015年和丈夫一起回到丈夫的家乡宁远县,自费成立大元社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开始在山间、田野、村落播撒文化火种,为乡村孩子提供免费的艺术陪伴。他们一干就是8年,直接服务了8000余名留守儿童,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赞誉。包括央视在内的50多家国家级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周燕因此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最美家庭、湖南青年五四奖章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她负责的志愿服务项目“筑光”荣获2022年湖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周燕免费为留守儿童开展绘画教学。
毅然回乡只为留守儿童那份渴望
周燕是一名90后,老家在湖南益阳。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家里发了洪水,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出去打工养家,自己也变成留守儿童的一员。周燕说,在留守儿童中,失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自己无疑是幸运的,能够坚持上完学,还走上了艺术道路。她的丈夫刘休也曾是留守儿童,现在是一名斫琴师,从事古琴艺术传承。2015年末,周燕第一次跟随丈夫回到他的家乡大元村。全村470多人,就有300多人在外打工,只有60多位老人和27名儿童留守在村,孩子们眼神里的害怕和渴望,深深地戳痛了周燕的心,她决定和丈夫一起回乡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
顶着长辈们的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周燕和丈夫放弃北京的优厚待遇,回到了大元村。2016年,夫妻俩拿出在大城市打拼的积蓄,自费投入200余万元建起一栋两层高、面积240平方米的楼房,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天文望远镜、古琴、绘画等学习娱乐用品,成立了大元社留守儿童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免费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和娱乐的空间。在这里,夫妻俩当起了“共享爸爸”“共享妈妈”,陪孩子们一起画画、写诗、做手工,通过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踏访大山深处认识各种草药……
周燕在附近村为留守儿童开展艺术分享会活动。
周燕在大元社开展“筑光”创新艺术教育赋能乡村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营造空间用艺术陪伴每个孩子
每天放学后,都能听到大元社古琴声悠悠,欢笑声不断,大元村孩子们不一样的生活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2019年,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在民政局成功注册为公益机构,村里免费提供给大元社一个空间——大元村知青农场。近几年来,当地民政部门每年给予大元社十万元资金支持,一些社会力量也加入支援。大元社开始活化村里的一些传统的建筑,布置了公共大食堂、古琴空间等,搭建了大元社露天剧场,在这个半弧形的剧场,孩子们可以表演古琴、吉他、戏剧,举办自己的艺术节。在村里的支持下,他们整合生态农庄、森林图书馆、生态农场、艺术工坊、古琴工坊等资源近10处,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文化补习、研学游学等活动;邀请艺术家、导演、记者等,周末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琴棋书画表演、诗词创作等活动;开展“把艺术带回家”项目,租下村里结构安全的空心房7处,让孩子们进行艺术创造……8年来,孩子们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快乐,在快乐成长中变得更加优秀!
周燕在水市镇小康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引进人才创新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模式
2018年开始,周燕先后多次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带领孩子们一起为大元村做整体规划;介绍世界一流艺术中心与县内3家社会组织、45个儿童之家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引进国内一流学者、设计师、建筑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各行精英200余名来村加入陪伴乡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中来,形成了一个集乡村文化展示、驻地研究创作、研学游学、交流工坊、跨域论坛等为一体的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模式。
周燕说,大元社从留守儿童公共教育着手,是希望用艺术活化乡村,激发乡村环境的自我生长和变革的内在动力。“我想让孩子们获得艺术的滋养,在实现人生理想后,能回望他们的家乡,像我们一样把这份力量延续下去。”
周燕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赤子情怀,点燃了乡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渴望之火和生活梦想,激发了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赢得了村民和留守儿童的高度赞誉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来源:红网
作者:左伊杨 陈晓泉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