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2月23日讯(通讯员 张云芳 覃佐东 刘国华 基艳)如何做精“新工科”培养生物与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如何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湖南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答案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机制、精耕服务地方,主动将专业学科建设紧密融合到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工科建设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顶得上”“留得住”“用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聚焦融合互促,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作用
“51名教工党员,其中有包括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在内的高层次人才27名,占比超过全体党员教师人数的一半。”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国华谈起党总支情况如数家珍,“近期还有2名优秀的青年博士即将加入我们这个集体,年轻力量的加入,将为学院注入新的活力。”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已走过9载岁月。学院党总支始终坚持立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按照“两提升、三强化”党建工作思路,树牢“1+1+1”党建工作品牌意识,突出政治、组织、服务三大功能,政治根基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效不断增强,有效推动党建、业务相融相促,确保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核心使命落到实处。
学院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教工第一党支部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涌现了“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务工作示范岗”“湖南省普通高校双带头人标兵”“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学生党员”等先进典型。
坚持以赛促教,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当看到一瓶高浓度盐酸,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的胃里每天携带着一瓶高浓度盐酸,为什么我们的胃没有被胃强酸所腐蚀?”在2024年第十三届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竞赛决赛现场,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闫荣玲老师以看似熟悉的现象发出提问,变抽象知识直观化展开《普通生物学》教学演示,引导学生探究胃的自我保护机制。最终,以高水准的数字化教学斩获竞赛一等奖。
竞赛不是终点,如何让竞赛成果落地,如何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院始终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精神,大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发展,全力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生物工程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化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化学》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生化反应工程》《普通生物学》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院先后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学院教师先后获湖南省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湖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理工(医学)类专业课题组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
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从各专业考察选取30位同学设立卓越班,学生严进严出实施考核淘汰机制,按照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培养;校内外博士教授、专任教师、创业导师、企业骨干组成导师团进行导师制全方位护航,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创业就业、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考研考级等方面的倾心辅导;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签订了20余个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省部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等,打造跨行业专业、跨领域地域的联合培养人才创新平台……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已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范式。
如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推动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覃佐东表示,“就是要把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脉搏,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田沃土,注重学生兴趣挖掘、能力培养、实践锻炼,扎实推进多方协同育人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一直以来,学院人才培养重质量、重成效,持续强化过程性评价、动态管理和全程跟进,着力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行业校企协作的生物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培养有“温度”、有“力度”。
学院高水平牵头承办了“第十三届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科竞赛暨化学化工实践教学与管理研讨会”,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28所高校的800余名师生,以及全国2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100余名高管参加活动;近3年,学院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5%以上,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培养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南省百佳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毕业生典型;学生获科研、创新创业项目54项,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5项,获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总决赛银奖2项;获湖南省各类学科竞赛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30余项、三等奖50余项;学院获“全国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湖南省十佳学生社团等荣誉称号。
推进科教融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油茶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培训农技人员、农民工万余人次,帮助2000余名农户脱贫,安排就业2865名;先后开发血络通胶囊、银杏茶、“黄精玉竹”固体饮料、倍特纯中药修复护理洗面奶、植雅洗发液等系列银杏产品,累计产值2.8亿元;选派30多名“省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平台,争取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服务地方成绩单上亮点频频。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扎根在永州这片热土,应以何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面对这一时代之问,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给出答案:充分发挥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主动对接地方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深入地方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扎实推进校地校企深度融合,为地方构筑起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牵头主办了“2024年生物与化工类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200余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发挥学院智力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针对产业链发展的痛点堵点,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围绕湘南地方特色生物资源,凝练形成了生物质资源高效炼制与产品开发、植物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合成微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生物功能材料与绿色催化转化等四个研究方向。现有木本油料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永州生物炼制创新中心、湘南优势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银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5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5项,中国科协、中国博士后基金、湖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等300余篇,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国际一流期刊,ESI 高被引和 ESI 全球 Top 0.1%热点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转化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来源:红网
作者:张云芳 覃佐东 刘国华 基艳
编辑:周纯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