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的山,不险,但厚实。湘南的地,养着这方水土的人。就在这田埂边、屋檐下,一代代人踩着泥土,哼唱着自己的日子。这调子,不是从书里学来的,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祁阳小调。
历经明清传承,南北融合,祁阳小调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湘南大地一声悠长的回响。
而滋养这声回响的根脉,不在华服美器,而是浸润了烟火气息的寻常物件。酒盅、碟子、绢帕、渔鼓、唢呐——这些朴拙粗砺的陶木布绢,在艺人掌心与岁月共舞,终淬炼出舞台上一抹亮色。
“草台”——舞台与生活的零距离
他们的舞台,常常就是村头一块空地,搭个简单的台子。风里来,雨里去。台下坐的,都是乡里乡亲,老伙计、老姐妹。看戏,就是看自己,看祖辈的故事。
幕后?哪有什么华丽的化妆间。墙角旮旯,杂物堆边,就是他们的“后台”。行头一换,眉笔一描,转身出来,就是另一个人物。一人唱几角儿,吹拉弹唱样样通,这是他们的本事,也是他们的“活路”。
这些草根艺人,都在用一人千面的执着,在乡村振兴的大戏里唱响着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和声。
“草根”——生活的艰辛与坚韧
唱戏讨生活,不容易。
晌午,戏歇了。后台就是“家”。晌午,戏歇了。后台就是“家”。几张桌子一拼,板凳一搭,倒头就睡。
这位吹唢呐的师傅,性子闷,话不多,可别小看这片刻的安静,可只要乐器一响,他像换了个人,精气神全回来了!那唢呐声,能钻进人心窝子里,能把整个场子都点燃!
这些乐器,都是老伙计了。二胡、锣鼓,摸得油光水亮。它们的声音,不华丽,但真挚,弹的是生计,拉的是悲欢,敲的是这片土地上最朴实的喜怒哀乐。
“草籽”——飘向未来
老调子,不能只在老地方唱。她们走进学堂,把这泥土里的调子,教给娃娃们。娃娃们学得新鲜,唱得热闹,调子或许还生涩,但种子撒下去了。
这调子也活在当下。唱疫情防护,唱家乡的新路新房。老腔老调,装着新日子,唱给乡亲们听。
回归土地,生生不息
祁阳小调,是泥土里长出的调子。它不高高在上,它就长在田埂边,响在屋檐下,活在这些吹拉弹唱、为生计奔忙也把生活唱成戏的普通人身上。在老人专注的眼神里,在孩子稚嫩的学唱中,在唢呐师傅一声冲破天的长音里……这调子,带着汗味儿,带着泥土香,就这么真真切切、生生不息地传下去。
作者:胡罗群、魏佳韵、徐若盈、薄康妮、叶小康
指导老师:彭玲
来源:红网
作者:胡罗群 魏佳韵 徐若盈 薄康妮 叶小康
编辑:王杨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