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粮仓满 菜篮丰 产业旺——永州市2025年上半年现代农业发展走笔

立秋刚过,永州的广袤田野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86.04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52元,同比增长6.1%;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1244.3亿元,同比增长10.01%。

这份沉甸甸的半年度经济答卷背后,是永州市立足“两基地一中心”(湖南精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湘粤港桂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发展定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种出“丰”景

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永州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去年创新采用“财政投入+专项债券+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模式,争取到中央、省级财政资金10.19亿元,推进35.8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小田改大田”、土地流转等创新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8月6日,在祁阳市黄泥塘镇建新村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机械轰鸣,施工正酣。刚插下的中稻秧苗在微风中舒展叶片,一片生机勃勃。

谁能想到,一年前这片田野还是另一番景象:水渠年久失修,淤泥堵塞,田埂被雨水冲刷得崩塌严重,土地被切割成一块块形状不规则、分布散乱的“豆腐田”。这样的田块,大型农机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靠人工耕种,生产效率极低,亩产不足500公斤。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这里的粮食产能和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现在都是机械化了,农民种田最少能拿200元一亩的补贴,大家积极性高涨。田改好了,种粮大户也都争着来村里种田。单季稻粮食产量能达到每亩800公斤,双季稻能达到每亩1000公斤。”建新村党支部书记漆谷香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永州市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95.88万亩,占耕地面积506.39万亩的78.18%,形成了以祁阳、冷水滩等7个县市区为主的高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共创建万亩示范片46个、千亩示范片213个,示范面积达74.5万亩。

“一颗菜”闯湾区:“品质速递”受青睐

永州是全国蔬菜主要出口基地之一。永州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做法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8月8日,在新田县东升农场的蔬菜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正手持糖度检测仪,细致地对水果玉米进行糖度测试。按照供粤港澳市场的标准,只有甜度达16级的玉米,才能通过“甜蜜考验”,进入后续的分拣、打包环节。在不远处的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正为每箱蔬菜贴上溯源二维码,让每款上市蔬菜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和“健康码”。每天,60吨带着“永州印记”的新鲜蔬果从这里启程,最快7小时就能从田间抵达香港市场,端上市民的餐桌。

目前,东升农场已建成以东升村为中心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6500余亩,通过重点发展品质优良、鲜储期长、符合外销市场消费习惯的蔬菜品种,持续推动县域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永州市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基地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目前,全市共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245个、供港蔬菜备案基地238个,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基地174家,排全省前列。东升农场、正禾农场获批蔬菜类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重点打造了“永州之野”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湘江源”湘南片区蔬菜公用品牌。江永香芋入选省级“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新田菜心等入选全国两会保供名单,东升青尖椒及茄子等14个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制(修)订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54项、供港主打蔬菜品种等团体标准10项。

1至6月,永州市新建蔬菜基地23247亩,新建设施棚架2886亩,新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3.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43.2万亩。全市蔬菜总产量280.3万吨,同比增长4.5%。出口果蔬33.3万吨,出口货值43.3亿元。

设施高度智能化:渔业“游”向新蓝海

永州地处湘江源头,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但传统渔业模式难以最大化发挥其生态优势。通过引入现代渔业企业发展工厂化、智能化养殖,永州市水产养殖效率实现跨越式增长。

在东安县闽航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循环水养殖车间,池内水流循环不息,一尾尾鳗鱼在28摄氏度的恒温水池中游弋。依托精准控温、高密度养殖、智能化分拣等技术,公司的鳗鱼成活率提升至98%,出鱼率可达每立方米200公斤,单位产量比传统土池提升2至3倍,还能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成为当地农业增效的“新引擎”。

“以前养鱼是‘靠天吃饭’,现在通过工厂化养殖,我们能做到‘可控生产’。利用这套系统,可以节水60%,鳗鱼生长周期缩短25%,实现了‘高密度、低能耗、高产出’。预计今年全年产量达500吨,营业额超50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蒋老板笑着说。

这一高效养殖模式的突破,正是近年来永州市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生动写照。据统计,全市现有设施农业基地面积86万亩左右,主要包括设施渔业、设施畜禽和设施果蔬等。今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3.72万吨,同比增长4.99%。渔业产值2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9%,带动发展新型渔业经营主体235家,设施渔业面积突破2200亩。蓝山鳗鱼基地今年236吨成品鳗成功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及出口国外。

畜禽住进“智慧屋”:养殖“孵”出高效益

生猪住进电梯房、空调房,蛋鸡蛋鸭纷纷开启立体笼养……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永州市大力推进数字化养殖场建设。目前,全市共有86家数字化养殖场,基本上形成了以温氏股份、湖南现代等生猪龙头企业带动的生猪生产基地,以及东安、冷水滩、祁阳的蛋鸡,蓝山、道县、江华的肉牛、肉羊,宁远的九疑山兔等畜禽养殖优势区域。培塑出800万头生猪、1000万羽蛋鸡两个“百万级”产业品牌。

在冷水滩区陆港美高农业蛋鸡养殖示范基地里,30万羽蛋鸡住进了恒温恒湿的“智能公寓”。通风系统持续输送新鲜空气,自动喂料机沿着轨道滑行,粪便通过传送带被即时清理,鸡蛋一产出就滚入收集槽,养殖场内的每一寸空间都保持着舒适洁净。

场长张建军在控制室轻点屏幕,便可实时调整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长、通风量等参数,基地自动化程度达90%以上。“智能化改造让蛋品合格率提升至98%,破损率控制在0.15%以内。”张建军说。

鸡蛋产出后,将在永州陆港分拣中心经过清洗、消毒、分拣,通过配套建设的仓储、冷链、物流等,装车运往粤港澳大湾区。

今年以来,全市畜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投产万头以上猪场7家,新增产能14.1万头;新投产羊场1家,新增产能1000头;新投产5万羽以上的蛋鸡场4家、新增产能136万羽。禽蛋产量5万吨,同比增长42.2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89%。

永州现代农业正蓬勃发展,从“小田变大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永州味道”香飘粤港澳的产业升级;从鱼塘跃动的“智能革命”,到畜禽养殖的“数字蝶变”,这片沃野不仅实现了“粮仓满、菜篮丰、产业旺”的丰收图景,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增值、品牌增效”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彭沛 陈梦琪 周恒可 何江琛 粱雅雯 卢科丞

编辑:王杨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