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阳东骏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全力赶制订单。何艳飞 摄
11月15日,在祁阳东骏纺织车间内,蓝色雨伞布在流水线上舒展、裁切。如今,该公司平均每天产出成品雨伞布200万米,每10把雨伞中,就有4把使用的是东骏生产的伞布。这方寸布料,正是永州“十四五”产业兴城的鲜活注脚。
项目是产业“压舱石”。初冬的永州陆港,塔吊林立、车流如织,各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这是全市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的真实写照。
“十四五”以来,永州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向南向海向外发展,以“3×2”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通过项目攻坚、产业升级、品牌培育,推动昔日农业大市向产业强市加速转型。五年来,永州秉持“接得住、留得下、长得大”理念,累计实施产业项目1029个,总投资达6272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00余个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项目占比超五成,永州已成为大湾区企业外迁的优选地,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传统产业焕新生
走进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高效运转的先进设备,稻谷进入车间以后,除尘、脱壳、碾磨、抛光、包装等工序全部都是自动化完成。这是湖南省首个集稻谷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全自动化、全智能化的稻谷收储、加工处理系统,形成了谷物不落地一键式智能制造模式。“十四五”以来,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形成规模效应,533家规上企业串联起粮食、畜禽等七大主导产业全链条,38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培育出6个“百万级”品牌,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让永州成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水果蔬菜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优势产业传美名
“田成方、路相通,亩产比以前多100公斤,龙头企业还上门收粮!”江永县种植户欧阳义平的话语里满是喜悦。如今的永州,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96万亩,粮食年产量超308万吨,稳稳撑起永州的“米袋子”;蔬菜出口货值、大豆播种面积、生猪出栏率等多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永州之野”的优质农产品正端上更多家庭的餐桌。文旅产业也同步迎来爆发式增长,零陵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游客身着汉服悠然漫步;云冰山的云海草原间,露营爱好者仰望璀璨星空;桐子坳的金黄银杏林中,摄影爱好者定格绝美秋景。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20个国家4A级景区、33个国家3A级景区,2024年文旅产业营收突破70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兴产业启新程
恒伟药业的“血络通胶囊”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广生物列入省十大科技攻关项目。依托科技赋能,永州数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227家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年产值达294.29亿元,增速始终保持在10.22%以上,科技活力持续涌动。绿色能源领域,江华米桶窝水电站更换高效水轮机后,顶峰发电能力提升10%,与周边的光伏、风电项目共同组成绿色能源矩阵。如今,全市电力并网装机容量达1033.28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装机容量达649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17%,风光新能源项目数量、投产量等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与此同时,永州还依托稀土、锂、锰等优势矿产资源,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形成“矿产开采—材料加工—电池应用”的一体化布局,关联上下游企业超100家,为高质量发展开辟全新赛道。
从祁阳的雨伞布、蓝山的拉杆箱,到零陵的医药制剂、江华的绿色能源,“十四五”期间,永州以实干为笔,在潇湘大地写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答卷。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成丹丹
编辑:陈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