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庶、黄庭坚父子,被奉为“二黄”,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其中的“小黄”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并称“一祖三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成就,“初以周越为师,出于苏轼门下,取法颜真卿、怀素。”但他学古不泥,自创一格,谨严扎实,潇洒纵逸。其书法作品留世颇多,以行草见长。
说到黄庭坚与草书,记得在宋代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中,我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意思是说,元祐初年,黄庭坚与苏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乘兴写了几张草书。苏东坡对黄庭坚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黄庭坚)的字接近于俗气。黄庭坚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黄庭坚心里很疑惑,从此再不肯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黄庭坚贬谪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序》,特意借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了很大不同,黄庭坚这才相信穆父的话真没有夸张。黄庭坚据此而说,自己草书的成就是在涪陵所得。
这让黄庭坚折服的怀素,何方人士?永州人也。生于公元737年,卒于799年,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字藏真,僧名怀素。他酷爱书法,却无钱购买纸张,于是便在寺旁种下了一片芭蕉林,每日以蕉叶为纸练字,终成唐朝一代书法大家。怀素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以“狂草”名世,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史称“草圣”。他自称其居室为“绿天庵”,因芭蕉绿荫遮天,故有“绿天蕉影”之称。
黄庭坚如此这般推崇和尊学怀素,其实应该不单纯是听了朋友钱穆父的介绍。命运坎坷,仕途多舛的他,因“元祐党人案”二度遭贬,是贬谪至宜州(今广西河池)。他带着家眷沿湘江南行,于崇宁三年(1104)三月到达祁阳浯溪,泊舟登岸,数次参悟《大唐中兴颂》,并题下诗记。尔后行舟到零陵,在朝阳岩、淡岩等多处留有诗文碑刻。更有意思的是,黄庭坚把家眷留在了永州,托付给这里的县令李彦明等好友,只孤身继续南下,溯源湘江,经桂林、柳州抵达流放之地宜州,尽管他这一去再没复还。可见,永州于他,非同一般。而永州恰又是怀素故里,他滞留永州期间,寻迹、拜谒他崇为师的怀素,自是当然。
自唐以来,历千百年大浪淘沙,堪称湖南书法界翘楚的,公认是怀素、欧阳询、何绍基三人。其中怀素、何绍基又都是永州人。不可否认,在中国书法史上,永州的历史地位是令人仰慕的。也不可否认,现今永州书坛亦有不少的“高手”“大咖”。但客观讲,现实现状与历史荣光终归有太大的反差。在与书法界友人茶叙时,偶尔会听他们以自嘲式口吻说,怀素、何绍基虽都生在永州,声名高远,但后世历代被公认尊学怀素、尊学何绍基,学得最好的却并非永州人,甚至都不是湖南人。难道真的就应了传说中那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话么?这真是令永州书法界乃至所有永州人都觉汗颜的一件事情。
何绍基是古道州(今永州所辖道县)人,是我的故乡先贤。在故乡,复建“东洲草堂”,是我在读初中那个年代,就听到说起过的一件事情。可眨眼快40年过去了,东洲草堂依然没见踪影。在绍基故里东门村,倒是看到建起了一座牌坊,但建的那模样,实在是不敢恭维,没多少文化味,还很有些不伦不类,让人每见如鲠在喉。
在古城零陵,怀素公园倒是早就有了一个,但如今其内路荒草长,一园破败。“醉僧楼”里,既已无“僧”,亦无见游人。公园几近成了荒园。
早些时日,我在微信朋友圈上读到一篇消息,说衡阳市正拟恢复重建怀素塔葬的怀素塔(又名“崇文塔”)。文中说到:“自公元799年怀素塔葬(衡东县)新塘镇二童攻书山以来,经历了近千年风雨而破损,仅存塔基。故自清乾隆五十二年知县徐绵首倡修缮,以培植风水谓‘崇文塔’。因为出了元代状元何克明,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文征明等而‘萃人才于一邦,培文风于千载’,绵延传续文风。22年后的嘉庆十四年,知县龚志曾第二次纠费重修。13年后的道光二年第三次修缮,增高塔顶。45年后的同治六年,第四次修缮。经乾隆、嘉庆、道光、同治80年间四次修缮培植风水,所以衡岳之东出了两代状元及元帅等,人才济济,代代绵延,久盛不衰……”
这样的消息,我真心希望,是出自将“文化强市”号为战略的永州。
(田日曰,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各报刊,出版散文集《潇水清清永水流》)
来源:红网
作者:田日曰
编辑:李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