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登临三分石。
十三年前,我曾从蓝山一侧去三分石。因向导迷路,我远远地望见了云遮雾罩的三分石,但就是无法走近三分石。其时,我的心比三分石的云雾还要迷离。
五年前,我曾从宁远一侧去三分石。已经到了山脚,刚要开始登山之旅时,大雨倾盆,只好无比惆怅地返回。
今年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又恰逢三分石景区开园不久。午饭过后,我们便离开舜帝陵,兴致勃勃地向着三分石进发。
车到山脚,我一下车,便望见山顶上那高耸蓝天的三分石。浮云缭绕着三分石,也缭绕着我的心。
我顾不上稍作休整,便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徒步登山之旅。恰逢阴天,又有登山游道,我的心情像如黛的青山一样清新而爽朗。
游道一直沿着一条溪流向山顶延伸。汩汩溪流晶莹剔透,清澈见底。掬一口山泉,一饮而尽,清冽之感,直抵心底。
上山之初,游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树木,青翠欲滴,而且越往前走,绿色越来越厚重。谁知走到中途,竟是茫茫竹海,翠拥万顷,绿蔽长天。我仔细察看过,竹海里竟没有一棵树木,全是清一色的荆竹,笔直而修长,竹尾下垂,随风飘舞,沙沙作响。
竹海过后,就是大片的原始次生林,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我往山下一望,灿烂的阳光倾泻下来,山下生机勃发。但走在茫茫林海里,竟不见一丝阳光漏下来。而且越往上走,山间越显潮湿。我惊奇地发现,游道是潮湿的,树干是潮湿的,连树叶都是潮湿的……
竹海之后,游道变得陡峭起来,而且越往上走,越是陡峭无比。这天,因景区免费,游客颇多。但不少游客还没走进原始次生林,就折返了。我累得精疲力竭,全身湿透,便在一方潮湿的石头上稍作休憩,不想一站起来,竟一阵目眩,我一时竟想退回山下。但回忆起前两次的无功而返,再想像今后,也许再过几年,自己真的跋不上来了。又联想到378年前徐霞客登临三分石,一大早从紫霞岩出发,经过一整天的爬山涉水和披荆斩棘,直到夜幕降临时分,才攀缘到三分石下。于是,我便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一阵山风从古树缝里吹来,清新、潮湿而凉爽,让我真切地感受山风高昂激越的张力,催我奋力攀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我终于走出了原始次生林,登上了海拔为1822米的三分石山顶。此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白晃晃的阳光直射下来,我头皮发麻,周身焦灼。我想,大概这里离上天太近、紫外线过于强烈之故吧。
万丈阳光下,三分石清亮亮地呈现我的眼前,触手可及。三块灰色的巨石并峙着,突兀山巅,直抵云端,雄视万方……巨石的周边,没有了参天的古木,没有了修长的荆竹,只有丛丛的小灌木,虽然青翠,但低矮渺小,更映衬三分石的高耸与伟岸……
人们常说,三分石长年云雾缭绕,平常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只有万里无云之时,才向人们清晰展现其雄姿。我是幸运的,第一次登上三分石,就目睹其揭去面纱的“芳容”。我想,这也许是上苍对我坚持梦想和不懈努力的奖赏吧。
此刻,我倏然想起了《九疑山志》对三分石的记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我知道,舜葬三分石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但我看到,三分石四面群山环绕,莽莽苍苍,却一律地仰视着三分石,簇拥着三分石,拱卫着三分石……
此刻,我蓦然想起了一则关于三分石来历的民间传闻:原来,在九嶷山最高峰上,有一块巨石,日长三分,终于有一天,硬梆梆的石头刺着了雷公的屁股。雷公震怒,憋足了劲,放出一个响屁,将此石一分为三,即为三分石。我知道,雷公屁分三石纯粹是一个神话;但我看到,三分石下,水分三处,奔泻而下。水流潺潺,仿佛响彻于天际间……据徐霞客考证,三水皆下注潇水,三分石即为潇水源头。“潇水一脉出天南,皎洁澄鲜映蔚蓝。飞瀑千寻还浩渺,碧潭万顷自空涵。”古人的诗句道尽了潇水的风流,也道尽了三分石的风采……
此刻,我突然想起了年轻时读过的汪国真的著名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知道,这是诗人在给自己更在给读者励志;但我环顾四周,万山俯首。顿时,万丈豪情奔涌心间,仿佛自己就和身旁的三分石一样,傲然站立于天地之间……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孙存准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