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区新建的20多个城市小游园成了休闲的大乐园。
永州市委书记陈文浩(前左)在街道社区参与清扫垃圾。
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曙光(右一)进街道参与清扫城市卫生。
古城零陵更加宜居迷人。
改造后的冷水滩区梅湾路更加美丽整洁。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四年“创国卫”,永州的城市形象脱胎换骨;
四年“创国卫” ,永州的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四年“创国卫”,大大增进了永州人民的民生福祉;
四年“创国卫”, 大大推进了永州人民的文明风尚。
走进永州,路宽了,树绿了,城亮了,街道更干净了。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和来过永州的人都说,永州中心城区短时间内魔术般地实现了华丽转身。
永州从2011年9月开始“创国卫”,2013年9月25日召开“创国卫”攻坚总动员大会,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全面打响“创国卫”攻坚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举改变了脏、乱、差的城市面貌。3月24日,该市在安徽召开的全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一举捧回国家卫生城市的“金”字招牌。
干群齐心打硬仗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永州,由于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城市卫生状况多年来受人诟病。2009年12月23日,省里发出通报,2008—2009年度的全省卫生检查,13个地级市,株洲第一,永州垫底。
不甘落后的永州人民开展了“创省卫”活动,2010年2月,永州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11年,永州吹响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号角。
“永州是三线城市,但决不做三流城市,三流城市同样能创一流业绩。”永州市委书陈文浩说。2013年9月25日,永州市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再动员大会,全面打响“创国卫”攻坚战。
创国卫’是为老百姓解决民生问题的民心工程,一定要做好。要用‘创国卫’的手段来推进整个中心城市的建设,让干部受教育,老百姓得实惠。”市长向曙光多次强调。
对永州来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决策作出之初,有人认为以永州的经济条件和城市现状,“创国卫”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人说永州挤进省级卫生城市都是全省最末一个,刚刚拿到省里牌子就想拿国家牌子无异于天方夜谭;还有人干脆说这是不切实际的“瞎指挥”。
面对种种质疑和杂音,永州市委、市政府不犹豫、不退缩,不气馁、不动摇,自我加压、负重奋进。
市里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顾问,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13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市直53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国卫”领导组,设立了专门的创卫办公室和12个专业组。“三区”和市直各单位、街道办事处也设立了高规格的“创国卫”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创的组织领导体系。
市里先后两次组织召开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千人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陈文浩、市长向曙光把“创国卫”工作牢牢抓在手里、紧紧放在心上,坚持每月高规格的调度会,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形成了空前高涨的创卫热潮。
50多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城中村、城乡结合部;100多名区级领导分别负责一条街道;1万多名市、区、办事处、社区干部下到责任区和联系点,包路段、包小区、包楼栋。人人身上有任务,每个卫生死角都有人管。
市委、市政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创国卫”中全面提升干部的执行力和政府的公信力。
从一次次实打实的督查、评比中,让干部们从逼着干到自愿干,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干部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显著增强。干部深入基层、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进入常态化。
一批批卫生死角、一个个城市老大难问题在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中得以消除和突破。
湘江河上多年来未能解决的13家水上餐厅,全部停业;55个城中村面貌焕新颜;20条断头路被成功打通。
2014年底,永州创国卫工作以全票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省创卫办领导发出感慨:永州基础差,底子薄,经过短短15个月的创卫攻坚,一次性申报成功,由“初中毕业直升大学”,这是一个“奇迹”。
水碧天蓝家园美
在不经意间,住在这里的人们发现,永州变了。
永州之变,源于永州人对城市宜居意识的觉醒,源于永州人对城市形象提升的渴望。
在对“国家卫生城市”这张无上荣耀名片的执著追求中,永州市委、市政府近四年先后投入城建资金100多亿元,大大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有效治理了脏乱差现象,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使永州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嬗变。
为了提升城市品质,永州市委、市政府先后高标准建设了永州大道、祁冷一级公路等3条快速干道;启动了湘江东路、湘江西路等44条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提质改造人行道57条,改造背街小巷118条;打通了舜皇大道、九嶷大道、芝山北路等21条断头路,零陵路、湘永路、凤凰路等道路实现了白改黑,实施了梅湾路、人民路等3条主干道街道建筑空间立面整治美化。目前,中心城区通过打通关键节点、畅通内外循环、实施穿衣戴帽工程,道路交通日益优化,道路硬化率为100%,下水管网覆盖率为97.8%,城区下水道密闭率为98%,主次干道基本做到了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和序化。
精心美化亮化城市是提质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永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建立了街道清洗长效机制,实现了街道环卫作业由清扫到清洗的跨越,由“突击式”向“常态化”的转变,主次街道保洁达到17小时,背街小巷达到12小时,部分重点路段、重要区域实行全天候保洁;持续提升道路机械化清扫水平,机械化清扫率达到38.5%,城市生活垃圾做到了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统管统运,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开展空间立面改造和集中整治,中心城区清洗外墙100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1万平方米;大力开展控违拆违集中整治行动,中心城区50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已完成99.7%的处理量,遏制了违法建筑蔓延势头。
在“创国卫”过程中,永州市积极把“创国卫”与创建交通模范城市相结合,以此提升城市形象。不断规范完善城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牌和管理信号设施;投入2亿多元更新城市公交车100台、出租车200辆,启动了零陵至冷水滩快速公交建设;投入4600万元,更新制作中心城区公交亭站;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城市道路智能化交通,增设红绿灯、信号灯、电子警察等180余处;新设停车泊位3200个,施划标线5.2万平方米。
全面开放主次街道两侧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场,缓解了泊位少、停车难问题;组织城管、交通、交警等开展联合执法,对行人乱横马路、翻越护栏,机动车逆向行驶、闯红灯、乱停乱摆和公交车、出租车随意停靠、拒载甩客等违章行为,以及各类占道经营、出店经营行为,实施严管重罚和文明劝导并举,市容秩序得到有效改观。
在“创国卫”攻坚战中,为优化人居环境,永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15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2座1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了下河线污水处理中心、坦塘垃圾处理场、中心城区截污干管体系建设扫尾,建设污水管网99.17公里,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医源性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新建垃圾收集站、中转站31座,提质改造公厕53座,新建环保公厕32座,添置果皮箱7209个,增购环卫车辆38台,新购打捞船2艘。中心城市现有公厕160座、垃圾收集站、中转站52座,各类环卫车辆176台,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永州市把“创国卫”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相结合,全面加强城市森林生态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7.5亿元,完善配套了潇湘公园、滨江公园等16个公园,兴建了街头小游园18个,街头绿地20处,形成了62处初具规模的公园绿地。连续三年实施“大苗进城计划”,抓好单位和居民小区庭院绿化,创建园林式单位和小区124个。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924公顷,绿地率32.25%,绿化覆盖率36.81%。
为提升城市品质,永州市还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全市先后停产、整治污染企业132家,中心城市烟尘控制区达6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逐年递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4年为100%,环境保护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让人习惯了“雾里看花”时,永州一年有360天以上对着蓝天微笑。
当很多地方的饮用水频频出现问题时,永州人正在自豪地吟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天清晨,家住冷水滩区华源府第小区的李军和老伴都会一起到离家不远的河边散步、锻炼身体,呼吸着河边清新的空气,望着沿岸茂盛的树木和花草。李军的心情格外舒畅:“以前这里卫生很差,现在到处都是树木和花草,地面干干净净,在这里散步、锻炼身体越来越舒适了!”
文明新花处处开
创卫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一方土地的蓬勃生机,实现了一座城市的美丽蝶变,塑造了一方人民的崭新生活,提高了广大百姓的幸福指数。
“创国卫”是一项关系广大群众福祉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11年8月,永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方案,从此拉开了永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绿色幸福永州”的序幕。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全市食品安全面貌焕然一新,卫生状况实现了质的飞跃,市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幸福社区不断拓展,市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冷水滩区梅湾农贸市场,一位正在买菜的刘大娘对眼前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赞不绝口:“这样的农贸市场让人待着舒服,当买菜成了一种享受,开心的不只是顾客,卖家们也大受裨益。”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该市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监督管理,覆盖率为100%。全面推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上岗操作,小饮食卫生合格率达到要求,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7%,生猪、牛、羊、禽类全面推行定点屠宰。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投入1.2亿元,高标准改造传统农贸市场26家,规范农贸超市15家,疏导临时便民市场7家,取缔和搬迁临时农贸市场2家,全力抓好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整治工作,实现市容环境优化和食品安全卫生的双赢。
在冷水滩区黄泥井农贸市场里做了十多年水产生意的许大姐说,农贸市场改造以后,工作的环境干净、宽敞、明亮,做生意时心情也好了,服务顾客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被调动了起来。更让她欣喜的是,市场改造后,来她家买鱼的人明显增多了。
永州市以治理“八乱”和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为主抓手,大力推进幸福社区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对小区单位院落、无物业老旧小区环境进行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79个,无烟医疗卫生单位6家,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满意度超过80%。将幸福社区建设工程延伸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市里在职的50多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1-2个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三区和159个市直单位慷慨解囊,先后投入改造资金超亿元,新建垃圾池260多座、增设垃圾容器5600多个、聘请保洁员350多名、清运垃圾5万吨,硬化或平整道路37万米、改造下水道等排污管道3.6万多米,拆除或改造旱厕4000多座、拆除乱搭乱建5万平方米、搬迁猪场近400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发生巨大变化,极大惠及了人民群众。
永州“创国卫”成功,许多人都感慨道:“创国卫”改变了永州广大市民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街道干净了,乱扔垃圾的人少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破坏公物的人少了;在不知不觉中,永州“创国卫”改变了市民的思想和意识,提升了永州市民的文明整体素质,处处绽放文明之花。
在中心城区,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5点,一批批戴着创卫执法和文明劝导袖章的人行走在大街小巷,他们有国家干部、离退休老人、社区创卫志愿者和普通市民等。目前中心城区已有上千名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宣传创卫基本知识,劝阻市民不文明行为。
冷水滩区凤凰社区的胡民华、邓淑云、杨建中三位老人都是年近七旬、退休多年的老人,在“创国卫”工作中,他们主动当起文明劝导员,每天在大街小巷进行文明劝导。
四年“创国卫”,永州市坚持把规范市民行为、促进文明养成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全社会扎实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的文明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各类创建活动,先后组建了118支文明劝导队和创卫宣传队,深入街道社区,发动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市民,携手共创美丽家园,形成了“永州是我家,创卫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四年前,在市民记忆中,永州市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是:巷道破烂、垃圾遍地、污水四溢、杂乱无章……是名副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通过四年“创国卫”, 如今,永州的城中村内干净的街道装上了路灯,粉刷后的墙壁焕然一新,新建的栅栏将草木圈成绿色花园……改造后的城中村已脱胎换骨,一步一步融入城区,让人耳目一新。
冷水滩区曲河办事处小三房村村民吕顺光告诉记者,他们村过去因养猪、养鸡,垃圾乱堆乱放,老鼠多、蚊虫多,环境又脏又乱又差。创卫办要求拆除乱建乱搭的猪棚,清除乱挖乱种的菜地,村民当时就是想不通,时有抵触情绪。现在,通过改造,村里干净卫生像花园,生活舒心多了,村民人人讲卫生,个个爱干净,争做文明新市民。
永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创国卫”,汇集了万种力量,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调动了各种因素,可以说是干群共谱的乐章,是全市上下同奏的玉笛。全体市民把“国卫”当成自己的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爱护环境卫生、遵守社会公德、崇尚高雅文明,越来越多的市民向着卫生整洁、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生活大步迈进。
(湖南日报记者 邹仪 唐善理 通讯员 廖小红 唐良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仪 唐善理 廖小红 唐良勇
编辑: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