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佛教名刹,高山寺便是。自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土以后,就与本土的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的融合在国人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之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古城零陵的东山之上,零陵百姓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为求心灵的安慰和美好祈愿的寄托,在这座“精魂之山”上不只安置了各路神仙,也供奉了不少佛像。
一
从侧面进入,映现在眼前的就是高山寺。高山寺位居东山之巅,面朝青山碧水、背倚古树苍穹,是一座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千年古刹,也是湘南源远流长、博大幽深的佛教圣地之一。该寺始建于唐代,取名法华寺,宋代更名万寿寺、报恩寺,明洪武初始称高山寺。
千百年来,高山寺以其建筑古朴雄伟、环境幽静典雅、香火兴盛旺达的持续魅力,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游历、栖居。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谪永期间,在法华寺的西边筑建了“西亭”,写下了《构法华寺西亭》、《永州法华寺作西亭记》、《法华寺西亭夜饮》等传世诗文。大草书家怀素,幼年出家,后来栖身一旁的绿天庵修行,常游历高山寺,深研佛法、苦练书艺。北宋名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谪永时,也曾寄于法华寺西轩。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揽胜潇湘,登临高山寺一带,触景生情,赋诗曰“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雨后,软红光里涌银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NextPage]
二
进寺之前,我曾刻意提醒自己,要轻下脚步,以免因为自己的莽撞惊扰到在这里虔诚清修的僧侣和居士们。此时,我只感到自己就像一个觊觎这里宁静的窃贼,期盼这次略显仓促的游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心间筑起一座简陋的庙宇,以备不时抚慰那颗因被种种欲望怂恿而蠢蠢欲动的世俗之心。
不得不在此再略过有关高山寺建筑特色的描述千数字。据史料记述,佛寺的正面左右两侧以前分别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左钟右鼓,皆二层,高十米余。钟楼上悬大钟一口,重两千余斤,为明嘉靖乙巳年(公元1543年)铸造,每逢晨暮便钟鼓齐鸣,居高临下、声播全城,因而有“山寺晚钟”的雅称,为永州八景之一。“寒日照流水,晚风吹古树。静听暮钟声,依依渡江去”,但这一切,在“文革”期间皆遭损毁,仅存如今这座虽经修葺但略显孤单的“大雄宝殿”。
以后的高山寺将何去何从?扩建?修复?可是,这又得花纳税人多少白花花的银子哪!
[NextPage]
三
不成想身上携着的香烛味儿还未散尽,心里非但没能得到片刻的宁静,反而凭添了几许沉重。历史上的战火和精神上的疯狂不知摧毁了多少珍贵的遗存,虽则不破不立,但“破”也应遵循一定的法度啊!以史为鉴,是个说了千年的教训,翻遍整个世界史,恐怕没有哪个民族会像炎黄子孙这般热衷于著史和修志的,也许正是因了这份执着,当世上所有的其他古文明都相继断流之后,我们华夏儿女却仍可以寄存在自己坚实的文化之根上,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重提那个并不新鲜的叩问:你是想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一个思想着的人?存在于这枚星球上的许多民族因为没有什么历史,所以基本不会生出什么历史的概念,他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可能就会像一头快乐的小猪。而我们,源远流长,甚至是不经意间的一锄头,就会挖出一个湮没的王朝。这种震撼,怎能不让人蹙眉思索?历史会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再次重演吗?那个动手破坏的人会是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吗?很早就听说西方许多国家很注重对传统的保护,相对于有着数千年文明的我们,他们保护的传统多数不过是并不久远的“现在”而已。但什么历史不是从一个个鲜活的“现在”一砖一瓦地累积起来的呢?人家现在注重保护,那是在为后人重塑本民族的历史啊!
[NextPage]
四
如果一切真的需要在今天的我们手中开始着手修复,我将再次返回高山寺内,点燃那支高香,虔诚地三叩首、九跪拜!“愿言怀名缁,东峰旦夕仰”是柳子厚千年之前的诗句,此刻,我站在高山寺右畔,抚摸着那株三百高龄的香樟,眼望着山下一览无余的幢幢楼宇、熙熙人流,心底不由流淌出以下句子:
这里是海拔最高的地方
一座城,住一尊佛就够了
思想满了,无声
万物空了,也无声;
那些站在顶端端详
隐没村庄,似乎在清点藏猫猫的
野孩子的老和尚们
都已转过身去,把自己
浅浅地埋进了泥土里;
我佛慈悲,一座寺
剃度之后与庵皆是众生
我并不信佛,我从低处
爬上来,只为看一眼,佛。
佛,于青烟里拉出双眼皮——
尘世的楼房仿佛一个个
从地底举出的拳头
拳与拳的缝隙
是我刚刚走过的
道。
路。
[NextPage]
五
由是又松开缰绳,任思绪延展。佛说,一切皆悲苦。因为有了执念,西方人想到了刻意保护,这不可谓不“苦”,而我们先前的恣意破坏,又不可谓不“悲”。似乎存活在这世间,就是在“悲”“苦”间摇摆,仿若哲人叔本华所言,得到即是“无聊”、不得又会“痛苦”,而面对世事变幻、叵测人心,道家倡导的是“无为”。但如果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人生还是不能找到真正的出口。看“空”悲苦也好,顺其自然也罢,将世界看成自己的表象亦复如是,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无非是“小我”的超脱与毁灭,于整个人类历史的绵延却没有丝毫的推动。
一切高明的哲思,最后都将是万佛朝宗、百川汇流的,都要像儒家一样参与到世俗的生活中来,关键是怎样参与的问题。《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如果一直只是在扫地悟道,他就只是一位“求诸我”的高僧而已,他的真正高明之处只在于最后的“出手”,这一点就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也像四处布道传佛的达摩。很多武侠、影视作品里,将“一代宗师”张三丰形容得神乎其神,但他的境界其实还是要低于自己的弟子丘处机的,丘真人不远万里点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令其自动颁发“止杀令”,那才是将个人悟道与人类命运完美结合、最最高明的人生境界!
六
佛,其实不在任何别的地方,就在平凡如你我,蒙尘的心间。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屈甘霖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