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0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760万例,约456万为慢性丙肝患者。每年约33万人死于乙肝或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近年来,通过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卓有成效地控制了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流行趋势。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表示,我国乙肝儿童感染率逐年显著下降。根据2006年我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1992-2006年间,我国至少有8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至少有1900万人免于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降至1%以下。同时,近年甲肝报告发病数也呈持续下降趋势。
而据北京市卫计委通报,目前北京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水平,均已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据统计,2014年全市病毒性肝炎新发病例报告发病率为3.95/10万,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23.4%。乙肝、丙肝、戊肝和肝炎未分型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下降幅度为20%到60%左右。北京市已连续三年15岁以下无新发乙肝病例报告,目前正处于由乙肝中度流行区向低流行区过渡阶段。
为防控病毒性肝炎,中国实施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包括保证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对孕妇进行乙肝血清的筛查,加强监测和综合干预等,取得了显著效果,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控制目标。近年来,中国的肝炎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乙肝监测在全国运行,丙肝监测也在不断完善。从2015年开始,中国采血机构都运用新的方法来筛选血源,能够进一步降低通过输血来传播乙肝的风险。
延伸阅读:乙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a)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指怀孕期间胎儿在子宫内被传染乙肝,水平传播是围生期或出生后通过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乙肝。垂直传播约占母婴传播的10%,更多的母婴传播是水平传播。
b)医源性传染。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感染。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消毒不彻底,都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c)输血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如全血、血浆、血清等,可引起乙肝传染。
d)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等。生活当中如果皮肤黏膜受到损害,再沾染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就可能感染乙肝。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均有可能因划破皮肤,引起乙肝病毒传播。
e)性传播。性传播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在性生活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性器官都可以出现损伤,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通过性生活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的话,接吻也有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性。
消除三个误区有助防控乙肝:
误区一 只要和肝炎患者接触就会传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许多公众一听肝炎,就认为是病从口入,不敢和患者同桌吃饭,其实不应一概而论。因为只有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乙肝、丁肝和丙肝是血源途径传播,和这类患者的正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都是安全的。
但须注意的是,对于血源途径传播,在家庭内需要小心,任何有血液暴露的接触都应该避免。“比如牙刷、剃须刀等个人卫生用品,可能有微量血液暴露,绝对不能共用。”贾继东说。其他血源性传播的情况还有输血,注射,母婴传播,血液制品和各种有创伤的操作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王华庆说,甲肝和戊肝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例如食用或饮用了有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但是对于这两类患者来说,主要是急性肝炎,绝大部分都可治愈。
误区二 乙肝不能治愈就没必要治疗了
贾继东表示,目前的技术和药物都没有办法使乙肝真正治愈,但可以将其有效地控制。长期的系统的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稳定,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老百姓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要求过高,认为打针吃药一段时间就得治好,否则就不治了。另一种是要求过低,既然治不好,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只吃点所谓的保肝药,而不去真正控制病毒。”
“正如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就会减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的并发症一样,通过治疗把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发生肝硬化、肝癌和各种肝衰竭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贾继东说。
对于丙肝患者来说,在三到六个月以内口服抗病毒药物,基本上能使95%以上的患者得到治愈。丁肝不是独立的,有乙肝才有丁肝,如果前者预防控制好,后者基本上没有多大问题。
误区三 盲目相信祖传偏方和现代高科技包装
常见的第三个误区是,既然大医院也没有好办法来治愈乙肝,那么就听信各种宣称“药到病除”的虚假宣传广告。这类广告有的号称是祖传偏方,打着传统医学的外衣来进行欺骗。还有的是打着现代高科技的幌子,如激光、纳米、细胞等,这些治疗技术确实是在探索研究当中,但还没有真正达到临床应用水平。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编辑: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