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永州站8月17日讯(记者 周文君 通讯员 李光平 唐世日)“大家看,‘中’字的瑶族古文字是‘’读音为‘ʨiaŋ5’,‘(中)’的中匡似瑶族长鼓,反映出瑶族长鼓文化的特征;‘共’字的瑶族古文字是‘’读音为ʦaŋ55……”8月17日上午9时,在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古文字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会上,中南民族大学“瑶族文字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们正用多媒体向与会人员介绍“瑶篆字字表”,向世界宣布改写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定论。目前,瑶族古文字共挖掘整理364字,另有偏旁、数字、常用虚词等字符30多个,共约400字。
“这些复原的瑶族古文字参考了金铭文、大篆小篆、仡佬文、水书、喃字、古苗文等文字造字规律和六书造字原理,一些偏旁部首和字符有规律的改变。有简写、反写、借用变体、增添缩写笔画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国家语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委员会主任戴庆厦在会上介绍。“这些瑶族古文字不是凭空捏造,主要字符来自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牛路村一带民间用字以及周边一些过山瑶、平地瑶、梧州瑶八宝带、八宝被上的字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邹建强调。
“瑶族古文字是一种在金铭文、大小篆基础上改造而形成的圆印篆字,屈弯有序,流畅自然,似篆非篆,似汉非汉,属于汉字文化圈系统,符合瑶族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反映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和汉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关系。”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语言文字研究生导师李庆福说道。
2012年7月,由中南民族大学语言及濒危语言团、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在江华涛圩镇汉冲村村民奉兴朝家里珍藏的一床织于光绪22年的被面上,发现疑似“瑶族文字”的神秘符号,并认出了“山、万、树、天、鸟、女”等字,收集到120多个文字片段,引发业内关注。同年11月26日,江华县委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濒危语言研究团队,开展瑶族古文字研究。两年多来,课题组多次到吉首市、河南郑州市、贵州遵义市、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云南昆明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等地调查甲金文、仡佬文、喃字、水书、东巴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吸收这些文字的造字原理和流传情况,确定了瑶族古文字造字规律等。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周文君 李光平 唐世日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