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县现代化的烟叶工场。周全力 摄
杨永忠 刘伟华 刘跃兵
冬日,走进全国首批31个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试点县之一的宁远县,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田园画卷:条条机耕路纵横交错,把农田分割成整齐的方块;潺潺流水沿着布局合理的排灌沟渠,一路欢歌;美轮美奂的烟叶工场,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靓丽的风景线。
10年来,宁远县严格按照“政府组织领导、烟草主导把关、部门协调配合、烟农参与受益”的组织管理模式,烟草行业共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近5亿元,在全县4个烟叶基地单元建成基本烟田烟水配套项目15万亩,配套建设沟渠1144条681.926公里,机耕道路336条214.028公里;修建塘坝83座;提灌站6处;建设烟叶工场24处,育苗大棚92个,供苗10万亩;密集式烤房5533座,密集烘烤面积近10万亩;建设水源性项目1处,配套烟草农机具2844台套;先后在全县5个乡镇46个村开展了基本烟田土地整理39833亩。
全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烟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从高起点规划到大手笔建设的烤烟生产“化茧成蝶”转型。促进了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起点规划,科学实施烟基建设项目
宁远县有近60年的种烟历史,2005年以前,由于烟区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烟农“靠天收成”。导致烤烟生产时起时落。为推动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宁远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推动烟叶生产方式的转变,达到降低生产用工,提高种烟效益的目的。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内涵是“一基四化”,而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四化”的基础。为此,该县始终坚持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理念来统筹谋划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和年度资金计划,优先安排重点乡镇、重点村。该县先后制定了《宁远县基本烟田建设与保护总体规划》、《宁远县烟叶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宁远基本烟田土地整理五年规划》(2012年-2017年),对全县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布局。
该县注重“四个必备”条件选择实施烟基项目区域:一是水源条件好。烟基项目紧紧围绕全县境内4条河流和100多座小型水库来布局,以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的目标。二是种烟基础好。当地有种烟习惯,且烟农素质高,社会环境好。三是连片规模大。项目建设尽量选择在耕地连片面积大的大片、大洞,并且具备优质烟叶生产所需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区域。四是群众基础好。要求乡村两级发展烤烟生产的积极性高,配合抓烟基建设的工作力度大,群众建设烟叶基础设施的愿望强烈。
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由具有水利水电设计资质的单位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好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又反复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尊重历史形成的格局,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规划,确保沟、渠、路、烤房、烟站系统配套,兼顾防洪、排涝、机耕、烘烤、收购和管理需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
严格施工要求,打造精品工程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事关项目功能的发挥、烤烟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烟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该县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过问,常务副县长具体抓,两名县级领导专门抓,从水利、国土、规划、烤烟办、烟草局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体办公,负责全县烟基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实施。乡镇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田土调剂和矛盾纠纷调处。形成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县烟基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烟基工作建设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适时组织力量深入项目区进行督促和检查。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做好施工现场的全程管理。
为确保工程质量,该县在烟基项目上严把“五关”:一是把好施工队伍关。所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严格审查报名队伍的资质,选择有一定资金实力,技术力量比较强,信誉比较好的施工队伍。坚持不用只想赚钱,信誉不好的队伍;坚持不用资金不足、人手少的队伍。二是把好施工材料关。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凭合格证及质检报告单组织建材,对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严禁入场。三是把好施工程序关。每个项目区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确保每个具体项目有一名技术管理人员和一名行政管理人员常驻施工现场管理。招标工程监理公司对施工过程质量和工程量实行严格把关签证。在施工期间,规定每个施工队伍每天必须有20个人以上施工,并且全部挂牌上岗。在施工程序上,严格按照《湖南省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管理办法》、《湖南省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现场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操作。对不符合技术标准和要求的做法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到位,在未整改完之前不得实施下一道工序。除技术员、项目管理员盯紧督促施工外,还在项目建设所在村聘请当地有威望的村民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实行现场监督。同时,完善了工程监管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做到工程监理部、施工队伍、项目组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四是把好验收关。为确保工程验收客观公正,该县组织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烟草等有关部门一道对所有的烟基工程进行联合验收,出具审计报告。项目管理组配合做好验收有关工作,验收程序日趋规范,项目的真实性、质量的可靠性、工程的诚信度始终保持稳定。五是把好资金关。根据《国家烟草局关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该县结合实际出台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贴资金实施管理细则》,严格按照烟基资金管理的规定管资金、用资金、审资金。财政、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全程跟踪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切实将资金补贴到建设主体上。
烟基项目施工难度大,工期短,要求高。为保证项目及时竣工发挥效益,该县合理安排工作,上半年做规划设计,下半年抓施工建设。在项目施工期间,烟基办工作人员主动提出“烟基建设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只有晴天和雨天”,晴天管工地做外业,雨天整理资料干内业。
由于措施得力,管理到位,施工队伍紧密配合,烟区群众积极参与,该县的烟基建设项目每年都能按照设计要求和合同规定,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不少项目成为“省优工程”,该县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尤其是在烟田土地整理试点中,该县总结的“五步工作法”为全省开展烟田土地整理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2012年,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在该县召开,与会代表高度赞扬该县的做法具有实践性、先进性和可行性,代表了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最新水平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
效益明显,德政工程群众受益
实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挖掘了农民增收的潜力,促进该县烟叶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产生了巨大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产效益。
2014年,全县收购烟叶17.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2.41亿元、烟叶税收5340多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7.3万担、1.62亿元,3601万元。烟农户均种烟面积和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11.8亩、2.05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6.4亩、8.96万元。宁远成为了全省第二烤烟生产大县,成为上海烟草集团、山东中烟、广东中烟、福建中烟的优质卷烟原料供应基地,烤烟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成为财政增税、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该县太平镇下坠基本烟田土地整理项目,烟草行业补贴1006.70万元,平整土地面积2479亩,建设渠道22条,长9.786公里,机耕道16条,长9.127公里。 2014年1月完工后,彻底解决了4个村生产用水的老大难问题,恢复抛荒耕地680亩,每年增加粮食6000多吨,增加经济作物面积1000多亩,产值240多万元。项目区群众感动地说:“过去稍一干旱,大家经常为争水打架。现在,田地平了,道路宽了,渠道修好了,抗旱用水不发愁,这都是烟基工程带来的变化。”
该县柏家坪镇礼仕湾村村民李喜富,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2008年以前,李喜富居无定所,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2008年,县里探索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在柏家坪镇加强烟田基本设施建设。镇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把他作为帮扶对象,为他解决种植烤烟的技术和资金困难。当年他种烟10亩,纯收入2万元。后来,他加入永州市首个烤烟生产合作社——左坝烤烟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组建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服务队,为种烟大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了种烟大户劳动力的问题。近几年,他每年种烟50亩,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他逢人就说:是现代烟草农业改变了我的人生。
烟叶基础建设还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该县引导烟区群众发挥主导作用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整治。特别是该县永连公路、九疑大道沿线25个烤烟特色重点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加快改路、改房、改水、改灶、改厕等进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样板村。
烟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为宁远现代烟草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群众致富奔小康铺就了流金淌银的金光大道!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永忠 刘伟华 刘跃兵
编辑: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