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瑶族赶鸟情人节
——万人奔赴江华 “瑶族赶鸟暨瑶族情人节”活动见闻
红网永州站3月11日讯(通讯员:唐建国)“鸟神王,鸟神王,你的生日我不忘。吃饱吃好耍个够,为我农夫大帮忙。” 3月9日,农历二月初一清晨,江华瑶山上万瑶胞像汉族过年那样兴高采烈,心里不停地默念着传统的“祝词”。 这一天,瑶家大人小孩全忙开了,把自家做的圆糍粑一个个地插在房屋的四方和田土的四角,欢度一年一度的赶鸟节。
敬祭完毕,瑶民一家才坐在堂屋里火塘边,欢欢喜喜地吃糯米粑粑早饭。早饭以后,瑶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穿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高高兴兴地去赶“鸟会”。
“鸟会”现场白芒营镇漕渡村,呈现出一片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民俗文化浓郁、田园风光秀美,是典型的瑶族村庄。吸引了来自湘、粤、桂边界地区数万名各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会,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和生活日用品在集市上销售。
只见在江华白芒营镇漕渡村的一块宽大的山坡地上,聚集着几千名男女青年,沿村旁20公里上停放着2000多台各式车辆,歌场上人山人海,穿梭不息。瑶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歌声不断,此起彼落。各地游客也一起愉快地开展喂鸟、比鸟、歌鸟等活动,欢度敬鸟节。他们一面祝福鸟类快乐、繁衍,一方面也交流有关自由的生活。
“瑶族多在山上居住,山上树木繁茂,鸟类群聚,因此,瑶民与鸟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所以,瑶山传承着与鸟有关的风俗和传说就比较多。以前的农历二月初一,繁忙的春耕还未开始。 ”瑶家人亲切称为“歌妈”的赵庚妹边歌毕,边向四方的客人介绍头头是道。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华南岭大瑶山适宜鸟雀繁衍生息,每年开春耕种之时,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等就飞来啄瑶人刚播下的谷种,把山土就糟蹋得不成样子,山主、耕山人都没有办法。有个爱唱歌的瑶族姑娘刘三妹在山林唱歌时,鸟雀们都围着她倾听,久久不肯离开。于是,瑶寨的男男女女都来跟刘三妹学起了唱歌,并约定下年开春二月初一播种以前,把鸟雀引开,赶到没有阳春作物的白头山去。次年二月初一,瑶族青年男女都唱着歌在白头山聚会,从清晨唱到黄昏,鸟雀也追着歌声飞往白头山,逗留不去。于是瑶山的早包谷顺利下种,当年获得了好收成。此后,每年二月初一,就成了瑶族青年男女对歌的“赶鸟节”。另传说,从前歌仙刘三妹来江华岩口铺一带唱歌,贫苦的瑶族人民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而地主豪绅非常害怕,下令捉拿刘三妹。在瑶族人民帮助下,刘三妹变成一只小鸟飞走。后来人们想念她,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男女青年来此唱歌,逐渐成为“鸟节歌会”。
江华瑶族鸟节歌会传说很多,从前歌仙刘三妹来此唱歌,贫苦的瑶族人民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另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德宗时,李泌上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皇帝十分赞同,便在贞元五年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中和节这一天,官员还要休假一天。有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二月朔,唐宋谓之中和节。后虽不举,而民间犹以青囊五谷瓜果之种相遗,谓之献生子。”初时的中和节是二月朔,也就是二月初一。大约到了元代后期,中和节就和第二天的“二月二”合成了一个节日,至今民间还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但作为一个节日保留下来的,只有江华岭西瑶族聚居区的赶鸟节了。
“妹娘生妹乖又巧,三寸鹅眉七寸腰。上到青山鸟唱歌,下河洗手鲤鱼彪。情哥生起嫩茩茩,白布衣服穿里头。兰衣打出白衣领,不开口笑也风流。哥眼扯妹妹瞟哥,好比织布两头梭。妹嘴挂着三分笑,明不讲来暗想哥。”只听模样俊秀的瑶妹们唱起《嘞嘞嘿》。不等阿哥们想好词,唱出歌,俏皮的阿妹们“点起将”来:“浓眉哥哥你先唱,姓名年龄家何方?”火辣的歌谣,婉转的歌声听得阿哥们心痒痒,“承包山林谋发展,林权流转当榜样。为人忠厚又善良,森林银行更兴旺。”……
春到瑶山,万物复苏,也“撩动”得大瑶山年轻的阿哥阿妹们春心萌动。对爱情热情奔放的瑶家人,少不了举办一场接着一场的歌墟,通宵达旦地对唱情歌。因为瑶家人一张口就有歌,一唱起来,三天三夜也不会觉得累。如今,赶鸟节已成了瑶族的“情人节”。 是瑶族青年最主要、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年年赶鸟节这天,瑶家青年男女汇聚在一起对歌,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追求中意的心上人。他们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谜歌,从日出到月起,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才依依不舍地分开。这一天要青年对歌,还要仔粑把鸟雀咀壳黏住。瑶族青年男女,便相邀到山上对歌,纪念歌仙赵妹姑,驱鸟祈求丰收。借此机会,瑶家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形式,相互表达爱慕之情。歌毕,青年男女通过“拿篮子”、“送篮子”的方式,确定爱情关系,而且爱情在竹篮子的一拿一送中,逐步成熟。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唐建国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