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无人机在稻田喷洒农药。
去年5月记者采访零陵区种粮大户张顺生时,他说到2000多亩水田的管理问题,农忙时节往往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帮忙而影响水稻的收成。今年,他再次邀请记者去看看他种田玩出的新花样。为了抢抓早稻秧苗的防虫黄金期,张顺生聘请专业的飞防植保大队,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彻底解决了田间管理的后顾之忧。
无人机匀速飞行一天可完成喷洒上百亩
5月16日,记者来到零陵区富家桥镇西山村,眼见一大片水田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张顺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在两个乡镇12个自然村共承包水田2500多亩。因为年初早就想好了“无人机喷洒农药”的计划,今年大胆承包,又新增加500多亩。
下午15时许,随着一声“起飞”的号令,三架装载农药的无人机瞬时起航,飞往各自的领域开始喷洒农药。“一架无人机装有十公斤农药,大约飞行十分钟左右,匀速的话大概可以喷洒十亩水田,一天下来喷洒一百亩不成问题。”飞防大队队长尹亮一边操作手中的控制器,一边留意身上对讲机的动静,如果无人机飞行超过自己的视线范围,需要另一边的同伴做出相应的提示,因此每一架无人机需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以准确完成农药喷洒的任务。
其实和摄像机“航拍”的原理一样,无人机喷洒农药也是飞机和农药的完美结合。尹亮介绍,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装有六个正反方向的螺旋桨用来起飞,下面有一根长约一米的喷管和四个喷头,飞行过程中将农药喷洒在秧苗的叶片上。“喷头的口径很细,农药落下来的水珠很轻很小,雾化作用明显,可以达到更好的喷洒效果。”尹亮分析,和普通的人工喷药相比,无人机喷洒主要使用低毒环保的高效农药,容易分解,基本没有农药残留。
原本对于“飞防”,张顺生也是将信将疑,看着西山村几百亩的水田,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完成了农药喷洒,他才彻底放心。“无人机喷洒时速度比较慢,而且飞得较低,喷洒的效果应该不错。”他说,无人机喷洒农药可是帮了他的大忙。
农业产业化之路更顺畅
5月份,正值早稻秧苗防虫的最佳时期,不早不晚的喷洒农药,才能达到防虫的最佳效果。“防虫的时机只有那么几天,喷洒晚了虫子已经危害到秧苗的生长,那时就起不了什么作用。”说起去年早稻防虫的经历,张顺生感慨道,随便一片几百亩的水田,请人工的话需要10多个人,而且人工喷洒的效率太慢,每人一天只能喷洒十来亩,最麻烦的是请不到人来做事。
在一次偶然的路过,张顺生发现了“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消息,他计算了一下成本,以往请人工需要10块钱一亩,一季水稻需要喷洒三次,购买农药的花费大概是50元,总共一亩水田喷洒农药的成本大约80元。张顺生说,和专业的飞防植保公司签订一年的合同,喷洒农药85元每亩,一季早稻包含三次定时喷洒,两者相比较,成本都差不多,但无人机喷洒的效率显然更高,不用再担心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张顺生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时大胆兴起做起了种粮大户,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逐年发展到2000多亩,他说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化,他的种粮之路不可能如此顺利。“从犁田旋耕、插秧收割到稻谷烘干,基本都已实现机械化,唯独在田间管理杀虫施肥这方面是短板,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化之路。”张顺生坦言,种粮完全依靠人工不可能也不现实,他分析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已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没有什么劳动力,请人做事不如签订劳动合同,有了专业化的队伍喷洒农药,他可以放心承包,他说自己的目标是达到1万亩。
这几年无人机喷洒农药或者施肥渐渐进入种粮大户的视野,未来这是一种趋势,毕竟农业产业化形成完整的链条,才能给这些种粮大户带来更多的收益,促使他们大胆的往前走,成为新一代的新型农民。(永州日报记者 刘思宁 通讯员 杨志军)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刘思宁 杨志军
编辑:刘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