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永州站8月5日讯(通讯员 吕定禄 激流) 8月4日早上8点10分左右,《香港商报》、《永州新报》、《零陵瞭望》、红网零陵站记者在永州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国网永州供电公司为后盾单位的扶贫联系点省级贫困村-----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桴江村现场采访。八月的太阳红似火,正在双抢的村民已是汗流浃背,一望无际的田峒,一边是抢收稻谷,一边是插秧的场景。
“今年种了多少亩田?还有几亩稻谷没有打完?”《香港商报》记者唐勇平正打算采写一组有关双抢的新闻稿件。稻田里一片金灿灿,稻秆被压弯了腰。行走在稻田的田埂上,唐勇平用手轻轻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感受着这个季节独有的丰收喜悦。正在割禾的农民卜柏元抬起头与记者聊开了,从唐有喜的种植面积到今年的预计收入,从每天的劳作时间到一路的种粮经验……一个个话题交流后,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的种粮经历肃然起敬。“卜柏元就是我们下基层中发现的一个很好的典型人物。”资深新闻人杨万里叮嘱身边的年轻记者,要好好挖掘老卜身上的闪光点,把基层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播得更远、更广。
一群黄牛从渡槽下走来,对养殖业格外关注的杨万里放下镰刀,顾不上洗掉脚上的泥巴,穿上鞋子就急匆匆地迎上前去问道,“今年牛市行情怎么样,销路如何?”边问,边从包里掏出了采访本。
“早几年, 想把养牛养羊当成一种赚钱的营生,由于没有技术和经验,病的病死的死。去年,市委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桴江后,请畜牧专家技术人员到村里讲座养殖技术,牛羊的成活率普遍得到提高”养牛大户卜光明满怀喜悦的说。对此,他的总结是,特色养殖比传统养殖利润高,但风险也比传统养殖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去村委会的路上,我们碰见被群众称为摩托支书的市委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村第一支书肖光武。
“村里面貌变不变,村委班子是关键”。记得刚进村那会,接连遭到两个“下马威”——两位支部委员请辞、部分党员公开表示不参加党员会议。‘两委’班子和党员毫无生气,怎么带领村民谋发展?”肖支书说。他特意找村委会主任和每个支委推心置腹长谈,从“两委”班子建设到村里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家越谈越一致,心也越谈越近。
让所有党员和村民都参与到村里的建设、管理、监督中来,这也是肖支书走入群众心连心的举措之一。在村支部大会上,党员纷纷表态:“你肖支书把桴江都当成自己的家了,我们还有什么说的!”
在村政务大厅,现场聆听、记录桴江村民的高兴事、烦心事。记者和村干部、村民聊着天,体会他们的苦和乐,倾听他们细微而又真切的心声。
记者感言
扶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桴江村由一个省级特困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一年的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典型,新闻媒体在版面上要多树这样的典型。——艾跃
什么是精准扶贫?桴江村脱贫就是一个标杆。人,最怕的就是用心、上心,工作队进驻桴江村,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啃掉了贫困这个“硬骨头”,我看,关键还是“心”在起作用!——陈斌
扶贫不是一句空话,要真落到实处也蛮难的,去年来桴江的时候,村委会破落的样子现在还记着,短短几个月时间,村政务大厅、“一委两会两站”、调解室、值勤室、桴江种养合作社、幼儿园全部一体化,难能可贵呢!——袁忠民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吕定禄 激流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