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乡村美如画——宁远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今日乡村美如画

  ——宁远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 通讯员 骆力军 郑飞兵

  近年来,宁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绿色发展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揽,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序化“五化”行动为抓手,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致力打造美丽乡村县域典范。先后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十佳县。

  以美丽宜居为导向,做好顶层谋划。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小康工程、扶贫工程来抓,擦亮生态底色,再现绿色记忆,让农村居民过上美丽宜居生活。一是坚持理念引领。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实施“五化”行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推动垃圾污水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由简单处理向系统治理转变、政府主导向群众主体转变、有效利用向永续利用转变,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市场化、社会化治理。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精准化要求,围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编制完善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五年行动规划、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规划、建制村污水处理技术规划等“多规合一”体系,确保治理始终沿着既定方向持续有力推进。三是坚持分批实施。遵循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可用财力,分轻重缓急,分批有序推进,防止大拆大建。每年实施85个人居环境整治村、80个秀美村庄示范村、100个“五化”行动村建设,力争2020年前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所有建制村达到“五化”标准。

  以垃圾污水为重点,抓实环境治理。抓住垃圾和污水两大源头性环境问题,精准对接地理特质和群众需求,实施“两治一改”,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一是围绕让地更干净,“四级链式”治垃圾。建立“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四级链式垃圾处理模式,以及“流动回收人员(保洁员)+村级回收点+乡镇回收站+县回收公司”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每家每户配发可回收、可腐烂、可焚烧3个垃圾桶,分别定期回收、沤制火土灰、集中焚烧处理。每个村修建垃圾池、设立垃圾回收点、配备垃圾收集车。每个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在中心镇建造垃圾处理中心或中转站。全县共修建村级垃圾池2068个,乡镇大型垃圾生态处理中心10个、高标准垃圾中转站4个,县级垃圾分拣站1个,配备村级垃圾收集车758辆、乡镇垃圾清运车辆52台。在七里岗垃圾简易堆放场实施了全省首座生态封场;在仁和镇白马等30个村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全县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二是围绕让水更清澈,“点面环式”治污水。针对农村居住较为分散的情况,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建立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循环使用的环式污水治理模式。在点上,根据建制镇、建制村、城郊、景区、湿地等不同区域不同地域,建立以点为核心、覆盖周边人居的污水治理圈、生态圈、循环圈,如在湾井镇下灌景区布局建成全省第一个建制镇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九嶷湖湿地公园布局建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在湾井镇周家坝村布局建成一体化无人值守污水处理厂,在城郊布局建成全省首座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在面上,各乡镇均建立分散式四格池污水处理或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所有集中居住村建立微型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全县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8.5%。三是围绕让村更美丽,“三线一体”改风貌。按照“洁净立线、绿化连线、景观亮线”的要求,对高速和出省跨境公路、景区通道250余公里沿线16个乡镇(街道)、218个村可视范围内2.6万户实施乡村风貌改造。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完成改水4万余户、改厕4000余户、改厨3000余户,创成26个省级以上美丽生态、文明、卫生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面禁伐限伐,“十年不砍树,十年栽好树”,封山育林220多万亩,新增湿地保护区9个,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率、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绿化率分别达到65%、100%、82%。今年全市“两供两治”现场会、农村精神文明暨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均在我县召开。

  以创新机制为保障,推动常态长效。通过制度化、机制化措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常态化治理。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市场引资、奖补调资、向上争资、整合投资,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与中联重科合作,采取PPP模式实施宁远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打造县域农村环境整治升级版;由县供销社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恒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实现收购、分类、初级加工、转运、销售一体。1至9月县级财政整合投入农村人均环境整治资金1.5亿元,撬动社会投入3.5亿元。二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坚持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根本之策,加强宣传发动,做好群众工作,增强参与治理的思想行动自觉。围绕造就新农民,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流动红旗、卫生评比等活动,把文明因素融入到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深处,促进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组织引导各村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约束和规范生活习俗,营造讲文明、讲卫生的社会新风尚。三是创新管护长效机制。建立专门的管理和保洁队伍,逐级压实管护责任,由县城管局负责农村污水治理、爱卫办负责农村垃圾治理,在20个乡镇(街道)均设立环卫所,406个建制村每村配备1-3名保洁员,所有集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完善污水设施检测、巡查、检修、监控等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按程序操作,确保各类设施正常运行。组建76人的环保专技人才队伍,提高技术保障水平。三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每年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以评促建、以奖促治、以罚促改”的考评机制。实行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调度、协调,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考核、一季一点评,相关部门职能挂钩、分块负责、分工合作,以及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户、户主门前三包责任制,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骆力军 郑飞兵

编辑:刘林霞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2016/11/11/209697.htm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